裴元想了想调任山东备倭都指挥使的时用,隐约记得这是个不爽快的。
当初为了让丁鸿调任徐州左卫,裴元设法把徐州左卫原本的指挥使时用,升迁去了山东备倭都司。
可是这货,不但磨磨蹭蹭的不肯把掌控徐州左卫的心腹抽调干净,还想白嫖这次升迁。
裴元大致也能估摸出时用的心思。
在徐州左卫做指挥使虽然地位低一些,但这名义上是个卫所,其实却是个经济单位。
船厂早期造船的时候,用料、人工按照“民七军三”的比例划分。
“民七”主要体现在船材木料上,像是运送漕粮常用的平底浅船,计算船底、梁头、龙口梁、使风梁、断水梁这些后,大约需要大中小楠木九根。
“军三”体现的就复杂了,什么鸡零狗碎的杂木料啊,脚夫、工匠银啊,皮条、宣打黄钉、攀头稍铁叶、草鞋、菜蔬、油灰、黄麻、粮食、铁锅、木桶、箍头绳,每一项都有明明白白的条目。
民七的木料,一般摊派到湖广、江西、四川等地木材资源丰富的农户身上,由农户解运到造船厂。
“军三”的报账就很灵活了……
所以说造船的大部分成本,都在为造船服役的民户身上。
从中经手的官员,就能从“军三”中结余一部分,落入自己的口袋。
后来因为百姓们运送木料不便,对造船的进度形成了很大的影响。
大臣讨论了一圈,觉得老朱当年太瞎搞了。所以,他们拿出一个大胆的决定。
——市场化吧!
于是成化十五年的时候,朝廷正式停止了征收实物和依靠服役造船的模式,将造船的事情市场化。
老百姓该负担的民料银子,折算为六十五两,由地方征收。
而军办部分,承担的份额,折算为三十五两,在朝廷采购船只的时候,从船价中折抵。
整体而言,就是原本是来料加工,卫所和各大造船厂以自身劳动付出,以及杂项开支,共同完成一艘船的建造。
现在变成了朝廷发给六十五两,让他们就近采买木料,然后直接等着要船就行了。
于是各大卫所和船厂的管事看着那白花花的银子,就很,就很舍不得花。
管事们向市场学习,向市场看齐。
过了没多久,运河上浩浩荡荡的漕船,就从“檀木造”换成了“杉木造”。
“杉木造”的船只肯定不如“檀木造”的更结实耐用,漕船的毁坏频次,也大幅度的开始增加。
这件事引起了汹汹物议,朝廷表示要展开大讨论,一定要搞明白,朝廷的漕船到底是怎么了?!
各大造船的卫所和临清、清江、龙江这些造船厂管事们慌得一批,生怕会掉脑袋。
最后朝廷讨论的结果,却给他们开了个玩笑。
大臣们认为漕船之所以出现这么多问题,是因为市场化的不够彻底,没有给漕船灵活的定价权,如果朝廷拿出更多的钱来购买漕船,放开市场准入,减少行政干预,那么自然能买到更好的漕船。
于是关于此事的结果是:
——“今宜加造船费,每艘银二十两。而禁约运官及有司,科害搜检之弊,庶军困少苏。”
——“诏从其议。”
于是在这场漕船大讨论后,一个念头就在各大造船厂和沿河卫所的指挥使们脑海中盘旋。
如果用“杉木造”替代“檀木造”还能加价二十两,那么“松木造”是不是更有前景和想象空间呢?
他们彷佛看到了一幅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