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元搓着额头,向王敞露骨的说道,“也就是说,弄一批能听话的举人没那么容易喽?”
“一批……”王敞语塞,觉得裴千户多少对文化人有些不太尊重。
便对裴元说道,“山东六府,每三年才出八十来个举人。这里面那些背景雄厚的,自然不可能被我们拉拢。那些没有背景,又年龄稍大对仕途无望的,若是当科考不上进士,一般都会选择补一个官职外放。”
“只有那些出身不怎么样,又天资出众,年龄不大的,才有可能成为我们的目标。”
裴元接着王敞的话说道,“可是这样的人,就算我们为他们做的再多,他们也未必会念情。”
王敞叹气,“就是如此啊。”
裴元听了手指在桌案上轻敲起来。
王敞见状,也不多话,任由裴元思考。
过了一会儿,裴元向王敞询问道,“若是这次的恩科,将范围扩大到秀才,你觉得怎么样?让秀才们再考一次举人,然后再去京城考进士?”
王敞提醒道,“恩科特进的事情,就是两宋也不多,且至少得是举人。如今有明以来尚未有过恩科,一下子要惠及秀才,必然会招惹来更多的反对。”
裴元嗯了一声,也觉得不太现实。
王敞又向裴元问道,“恩科的事情,千户和陛下交代明白了吗?”
裴元答道,“本官不想太早打草惊蛇,还没向太多人显露意图。但天子应该不会拒绝的,这种事只要天子说出口,不管结果如何,他都是大赚的,有什么理由会拒绝?”
恩科本就是施恩于下,拉拢那些落榜举人的手段。
谁想浪费大好的年华,等上三年又三年呢?
若能有机会再考一次,必然会让两京十三省的举人感恩戴德。
而且高兴的不止是当科的举人们。
恩科是相对正科而言的,多一届恩科,也就意味要多录取二三百个进士,下一科的考生们自然压力大减。
如今是文官治国的时代,只要朱厚照表露出这个意思,不管谁敢跳出来反对,都必然会招来全天下读书人的痛骂。
所以无论朱厚照能不能把这恩科落实,他只要开口,就是稳赢的那个。
之前霸州叛乱荼毒北地,正是需要拉拢安抚人心的时候,到时候由陆訚这个功臣开口点破此事,朱厚照必然会很感兴趣的。
裴元想着,忽然心中一动,向王敞询问道,“那些辽东子弟,有没有什么成用的人才?”
辽东人作为精神山东人,现在依然是用的山东学籍,也是从山东出举人名额。
最早开拓辽东的时候以军户匠户为主,自然没什么给力的文官家族,那些能读书识字的也都是文武官员的亲眷。
明朝时候的户籍制度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死板,并不是说军户里的子弟就只能从军,匠户里的子弟就只能是工匠。
这个户籍的要求,针对的是“户”,而不是人。
也就是说,一个从明初传下来的军户家庭,只要有一个人出去从军了,剩下的子弟想种田就种田,想当街溜子就当街溜子,根本没有人管。
那有例外吗?
有例外。
比如说亲军上直卫所中,有一个府军左卫,有一天这个府军左卫中有个大头兵挂掉了,于是府军左卫的官员尽职尽责的追查他的家属,让他所在的军户补一人出来当兵。
结果查来查去,这个大头兵家里已经绝户了,没有能去府军左卫中服兵役的丁男了。
但是不慌,顺着族代往上查。
最后一直查到了大头兵的江西袁州老家,也没找到合适服兵役的丁男。
后来好不容易查到一个能承袭军职的,现在正给人做事。
于是兵部移文,老登,快来军分区报道!
此人,正是玄都境万寿帝君的礼部尚书,夏言。
夏言接到服兵役的通知,直接就傻了眼。
这踏马老子已经是武英殿大学士、少师、光禄大夫、上柱国了啊!
现在老子离首辅也踏马就一步之遥了!
你让我去军分区报到?
但有什么办法呢?夏言就是军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