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89 虚实省情

——政府采购的下沉市场,仍旧是一片蓝海啊。

徐州左卫作为一个高度市场化的卫所,分包着临清造船厂和清江造船厂的不少业务,上上下下努力工作一年,刨除掉各类开支,至少能有四五千两银子的净利。

而山东备倭都司那边,官职虽然调高了一级,但是没有太多油水,而且最近倭患频繁爆发,时不时就有倭寇占据外海的小岛,向内陆伺机而动。

一旦被倭寇上岸,袭击了重要的村镇,那恐怕升官得来的都指挥使,立刻就干到头了。

裴元揣摩着时用当时那纠结复杂的心理,给出了一个很接近事实的判断。

这个时用是个现实主义者,他对权位带来的虚荣不是很看重,而是很贪财。

如果自己能给他提供权力变现的机会,或许就能影响山东备倭都司的决策。

以后要经略辽东,就必须要将那些时常出没在海疆的倭寇赶走,那样才能确保畅通的运输。

这又和自己把山东备倭都司赶到海上去的大战略,不谋而合。

裴元想着,对盘活山东这盘棋,稍微多了点信心。

他又向王敞询问道,“除了这些,你这边还有什么有价值的情报吗?”

王敞犹豫了一下,向裴元问道,“千户执意要尽取山东的豆田,莫非是打算向南方发卖,谋取钱财?”

裴元的“大豆攻略”获取利益只是其中一方面,最主要的是,要在这条长长的产业链上养人。

这些数目庞大的依托裴元而活的人,比那些利益还要可观。

原著小说网

王敞虽然属于裴元团队中较为核心的人,但是这种大方向上的战略只能藏在裴元心里,于是裴元便很从容的说道,“确实如此,做什么事都需要钱。如果有大笔的钱财支撑,那就方便多了。”

王敞听裴元这么说,立刻很主动的提起,“其实,下官得到千户清查豆田的命令,也有所猜测。所以在统计豆田的同时,下官也在山东各地简单巡视了一番。”

“下官发现,除了大豆这种可以大宗贸易的物资,山东各地还种植了大量的棉花。比如说东昌府、兖州、高唐、夏津、恩县这几处地方,还集中种植了大量的棉花。按这边的人所说,‘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贫富皆赖之’。”

裴元笑了笑,“棉花就算了,听着就不好惹。”

这个时代,能够大量种植经济作物的,只可能是那些有足够余粮的大地主。

粮食不耐久放,特别容易霉烂,也特别容易在储存中因为积压产生的高温失火。

只要是有足够选择的地主豪强,一般都倾向于种植一些经济作物卖成银子和铜钱,方便进行储存。

裴元开启大豆战争已经有些冒险了,可没信心双线作战。

而且南方的文官家族,对棉布产业的依赖性更强。

裴元想着,向王敞询问道,“山东的棉花比起南方的棉花如何?”

王敞在南直隶多年,对此也心中有数,答道,“应该是犹有过之。只不过山东在北方,冬日的气候寒冷,棉花主要是做成棉衣、棉被里的填充物。南方的温度湿热,冬天也不那么冷,他们对棉衣棉被的需求不如山东这么强烈,所以他们的棉花很多都是织成棉布。”

“南北的地理差异,就导致山东的棉花生意,以贩卖原材料为主。但是南方的棉花生意,则是以棉布成品为主。”

裴元也觉得大有收获,道了一声,“原来如此。”

裴元想了想,向王敞问道,“那假如在我在山东建造工坊,大量招募匠人制作棉布,你觉得有没有前景?”

裴元还是很喜欢这种劳动力密集型生产,这意味着在盈利之余,又能为他大量养人。

如果在山东生产棉布的生意有前景,裴元完全可以拿这个生意与合作者进行利益交换。

王敞听了老实答道,“只怕不是什么好主意。山东没有相关的产业,也没有足够的匠人。而且山东有大运河穿过,运输非常的便利,只要南方廉价的棉布运过来,哪怕加上运费,恐怕也比本地生产的棉布更便宜。”

“再者,一旦在山东建造织布工坊,本地棉花的价格一定会迅速上涨。棉花这种东西,本就是贫苦百姓御寒最需要的物资,价格哪怕只有很小的上涨,也必然会导致路上有冻死的穷人。”

“到那时候,裴千户何以面对天下人?”

裴元闻言义正言辞道,“这种事我当然不能干了,简直丧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