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蒜子久久地凝视着红梅,最后,她嘴角上翘,露出一朵似有似无的微笑。
这日,褚太后所居的显阳殿殿内,多了一只梅瓶。淡青色的梅瓶中,插着一枝红梅,梅枝夭矫,上面数朵梅花,正幽幽吐着暗香。
第四十八章
永和十年。
太极殿东堂。虽已入秋,建康的天气依旧燥热,庭院树上的蝉鸣穿过重重帷幕,依旧依稀可闻。堂内四角,摆放着四个冰盆,盆内的冰块一点点地消融,偶尔发出冰块倾覆的清脆撞击声。
司马昱出列奏道:“太后,陛下,今日臣接到消息,桓温已从关中回师,正在赶赴襄阳途中。此事如何处置,还请示下。”
“回师了?”
“是的,听闻是先胜后败,折损了不少人呢。”
“呵呵。”
堂内响起了大臣们的窃窃私语。御座上的司马聃忽然觉得,堂内的气氛陡然轻松起来,连那先前令人心烦意乱的蝉鸣,都仿佛变得悦耳了。
连母后的声音都变得闲适舒缓,“以会稽王之见呢?”
司马昱正要说什么,司马聃回头道:“母后,儿子觉得,不如派侍中、黄门去襄阳劳军。”
褚蒜子看着十二岁的儿子,欣慰地连连点头,道:“陛下所言甚是。”
司马昱也拱手道:“陛下圣明,这样,正好宣示朝廷的抚慰之意。”劳军不过废些钱、羊、酒之物,和桓温保持面子情,也是好的。
退朝后,褚蒜子、司马聃出了东堂,并肩朝式乾殿走去。这一年,他蹿了个子,如今只比自己矮了半个头,相貌也与他父皇越来越像。
“聃儿,长大了,能为母后分忧了。”
司马聃看着母亲,心中涌动着孺慕之情。父皇驾崩时,他不过是个婴儿,对父皇并无记忆,对父皇的印象,几乎全部来源于母后的描述;但母后这些年的辛劳,他都一一看在眼中。他拉住了褚蒜子的手,直视她的眼睛,认真地道:“母后,等儿子再长大一点,您就不用这么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