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而建康城大大小小的寺庙,如瓦官寺、建初寺等,更在十二月初八,也就是佛祖释迦摩尼悟道成佛之日,在寺门外设置粥棚,将米、粟、枣、果仁等物混煮成粥,发给来来往往的信徒、穷人。(注)

当“佛粥”的香气才从建康消散不久,各府衙官员准备封衙,潇潇洒洒地过个好年的时候,武昌传来的消息,却让整个朝廷都战栗了。

“什么?桓温率四万余人到了武昌?他事先没有奏章吗?”褚蒜子的脸沉了下来,声音也与平时的舒缓不同了。坐在纱帐之前的司马聃,不禁回头看了她一眼,小声道:“母后……”

司马昱拱手道:“禀太后,台城刚刚收到桓温的奏章,是从江陵发的,显然,他上奏后,不等朝廷回复,便径自率军沿江东下,如今已经抵达武昌。”

众臣不禁想起了,当年桓温率军伐蜀之前,也是向朝廷上表,不等朝廷允准便已西行的往事。

褚蒜子揉了揉额角,看了看司马昱、殷浩,道:“这事怎么处理,会稽王,殷中军,你们拿出个章程来。”一阵疲累袭来,她忽然觉得全身力气都被抽走了,当年庾翼如此,如今的桓温也是如此。究竟是权势移人,还是……她与何充,一开始便看错了桓温?

“是。太后容臣等商议一下。”

散朝后,司马昱将扬州刺史殷浩、吏部尚书王彪之请了过来。

“事到如今,该如何是好?”司马昱道。

殷浩叹了口气,“王爷,桓元子一向视我为眼中钉,不如我马上辞官,避其锋芒。另外,可以使人持驺虞幡前往桓温军中,令其止戈。”

这话只把王彪之听得暗暗摇头,驺虞幡虽有解兵止戈之意,但终究只是一面旗帜,莫非还有何神力不成?如果照殷浩所说的处理此事,只会自乱阵脚,长了桓温的威风。想到此处,他急忙道:“事情还没到那一步。如果渊源真的辞官,朝中只剩下王爷支撑大局,更为不妥。王爷,不如您先给那桓温写一封信,令他回师江陵;如果不从,则朝廷颁下诏令,令其回师;如果到了那一步,桓温还不从的话,则证明其有叛逆之心,朝廷可以下诏讨伐。”他顿了顿,冷笑道:“据我看,桓元子还不敢和朝廷撕破脸。”

司马昱沉吟了一会儿,道:“好,我这就跟他写信。”

注:这就是腊八粥的起源。

第四十六章

几日后,司马昱的信到达武昌。正如王彪之所料,桓温令幕僚草拟奏章,惶恐谢罪,表示马上还镇江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