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恰恰是这批翎管,没有登录,因为当年瓜尔佳氏最后不知道用了什么手段,私藏了起来。瓜尔佳氏死后,溥仪接手继续私藏。
根据老关的解释,这也正是这批翎管有查抄和珅府的记录、最后却不知下落的原因。
即便是这样,带出去还是可能会接受盘查的。溥仪便想了一个办法,让老关的祖父每次来,都带一个木箱,木箱里,是“查访”到的与这个远房亲戚有关的物件。其实这个木箱最底下有一层暗空的格子。
走的时候,木箱原样带走,木箱暗格里,却放上一部分翎管。而且,老关的祖父和溥仪年纪相仿,两人在一起很“融洽”,每次来,溥仪都亲自送出宫去,所以出门的时候,当着“皇上”的面儿,盘查得也就不会那么仔细,打开看看,还是带来那些东西,基本就是走个过场。
老关的祖父只是带走了这批翎管,很单一。其实溥仪当年想办法运出宫的东西有很多很多,可见,虽然溥仪是“皇上”,有诸多便利,但是那时候宫里的“防守”已经相对比较松,是有不少漏洞的。
“当年,溥仪把大批珍宝运送出宫,大体有两种办法,一种就是我祖父这种,找理由想办法偷运,还有一种就是找理由‘赏赐’。我祖父的身份,是很难用‘赏赐’这种办法的。而且这批翎管既然已经私藏,也没法‘赏赐’。不过,这批翎管和其他宝物的去向却不一样!”老关继续说道。
溥仪当时往宫外运出东西,除了为雄心壮志做准备,当然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他知道,紫禁城已经不属于他,他只是暂居,很快就可能被赶出去,出去之后,他起码也得保证一定水准的生活。
除了这批翎管,大部分倒运出宫的东西都是古籍善本和珍品字画,因为这些东西重量轻,不显眼,便于隐藏和携带。当然,也有一小部分体积小的其他古董珍玩。
老关的祖父只是“帮手”之一,溥仪当时找了不少人,基本都是宗亲,老关的祖父算是关系最远的。
其中,溥仪的一个皇叔,还在津门的英租界买了一处楼房,准备安放这些东西。
溥仪离开紫禁城的时候,据说带出的东西,已经装满了几十口大箱子,这些东西全部运往津门。
“不过,这几十口大箱子,又多又显眼,想经过火车运输,是要办手续的。当时早已是民国,溥仪这个‘皇上’,没什么特权了,该检查还得检查,该办手续还是得办。为此,溥仪只好托关系找了民国的税务督办,办了免检、免税的证明,才顺利运到津门。”
“到了津门之后,溥仪还曾卖出过几十件东西,而伪满洲国成立之后,倭国人又把剩下的大部分东西运往东北。”老关说到此处,唏嘘不已,“倭国投降之后,这么一大批东西,就此不知下落!”
“这还用说么?”文佳冷冷应道,“肯定都被倭国鬼子带走了!东京史料馆为什么会以古书古卷出名?恐怕溥仪这批东西,那是打了个厚厚实实的底子!”
老关点点头,“不过,这一批翎管,却没有跟着溥仪运到津门,而是留在了京城!”
文佳本来就有疑问,见老关说到此处,不由接着问道:“为什么要留在京城?而且,你的祖父只是溥仪的远房表弟,这些翎管又算是留待后用的重要东西,为何选中了你的祖父而不是其他更近的宗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