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众多的元素,要和木纹和木质色彩完美结合,这个计算量,不是一般计算机可以完成。还好马由的脑域阔度已近40,至少是多台超算的运算能力。同时,还有许多科技手段,和星儿、生物智脑及人工智能等辅助。
他先让机器人将这块木头表面进行了精细打磨,并临时涂抹了一种半透明染料,让天然木纹、图案等更加清晰可见。然后进行了高清扫描,并储存在星儿的数据库里。
最后,他在星儿和生物智脑协助,耗费了一个多小时的思考、运算,才将所有画作中的元素,在08米高、17米长,近14平方米的木板中的各种天然木纹基本贴合。
当然,完全按原图,不可能所有元素都达到完美贴合,所以马由还对构图进行了一些细微调整。
同时,他还放弃了华国古人采用的散点透视构图法,采用了现代人因厂看电影、电视和照片,更加容易接受的三维透视法进行在创作,从而增加空间层次感。此外,也没有采用原作人物写意的手法,而准备用超现实主义的手法,将人物惊喜刻画出来,其中包括表情、肌肉、发丝、衣服褶皱、装饰、工具等。
加之将采用镂空雕、透雕、浮雕和精微透雕等雕刻技法,从而让在创作后,作品繁而不杂,层次分明,街市的喧闹声、行船声和流水声都仿佛在耳畔。尤其是各种木纹自然构成的河流波浪、树木枝丫和主干上的树瘤、疙瘩等,定然给人震撼的视觉冲击力。
宏观上,还是要保持《清明上河图》结构严谨,长而不沉,“广阔而不粗疏,缜密而不琐碎”等主要艺术表现力。
原作整个画卷犹如一曲震撼人心的交响乐,在起伏跌宕中展开画卷,在繁华热闹的场景中逐步走向高潮,最后又回归平静。画卷可分为郊外风光、汴河场景、城内街市三部分。
展开画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薄雾笼罩下的村舍、农家、草桥、老树、扁舟等,在春回大地之际柳枝发芽,迸发出勃勃生机,袅袅炊烟缓缓升起,远处有小桥流水,仿佛能听到涓涓的流水声。清晨,几个脚夫赶着毛驴进城。路上有轿夫、挑夫、马匹等,人们在匆匆忙忙进城,还有从京郊扫墓归来的人。
画卷的中段是繁忙热闹的汴河码头,也是画卷的精彩部分。在繁华的汴河两岸人烟稠密、高楼林立、粮船云集,画卷中有人在茶舍休息,有人在饭馆吃饭,有人在街上闲逛。一座结构精巧、规模宏大的虹桥横跨于汴河之上,桥上桥下热闹非凡,桥上人头攒动,熙熙攘攘,有辆独轮车和两只骡子正向虹桥走来。
桥面上抬着轿子的两人在吆喝行人让路,而迎面走来两个骑马的达官贵人。桥下的汴河中船只穿梭往来。有的船只正在卸货,有的逆流而上。有的停在岸边,构成了繁忙的社会景象。一艘满载货物的大船从桥底缓缓穿过,船夫们在船上忙碌不停,有人用竹竿撑船,有人用竹竿顶着桥梁,还有人用手挽着麻绳,桥上和河岸两边站着许多围观的人,有人探头向前望去,有人在指手画脚,有人若无其事,有人在担心船只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