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一家默默无闻的华国企业,居然做到了,你说这能不能引起轰动。
而这次试验的成功,也让当时晨华的领导信心大增,甚至喊出了今后每年出口德国十万辆汽车的口号。
在后面的事实,就证明那位领导,完全就是个笑话。
后期公司内部管理混乱,大部分人都只顾着争权夺利,根本无心抓生产,抓质量监控,都琢磨着,怎么更多,更快的往自己的口袋里老票子。
这样的心态,迅速的导致了晨华汽车质量的下降,很快就被赶出了欧洲的市场。
而之后的晨华汽车,就一直靠着吃杨荣留下的那点老本过日子,就算在06年,他们推出新一代骏捷,曾经一度刷新了国人对国产中级车的认知。
可是不求上进的态度,混一天算一天的工作情绪,很快就让这个国内曾经的行业骄傲,迅速的沉沦了下去。
而杨荣留下的那套平台,虽然是杂牌子,但是却一直被晨华汽车所沿用。
但是一个成熟的汽车企业,光是靠一款平台,怎么能够?
既然来到宝山,岂能空手而归,萨博的兜里揣着这么多的好东西,可是这帮懒家伙,只会暴敛天物而已。
本着不拿白不拿的想法,李逸帆决定,这个平台,他绝对不能放过。
反正搞汽车的,技术不怕多,更何况国内那么多年关于技术的累积,全都是一片空白。
自己把这些技术搞回去,然后再从别的地方搞相当多的技术回来,然后让那些工程师们,执行的摸索,捏合,把这些技术全都吃透,学透,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
当年的日本人不就是这样干的,韩国人也是一样,当年他们虚心请来奔驰,不就是为了奔驰的平台,和底盘技术,等到学到手,还不是一脚踢开,只可惜他们还是低估了德国人,倒是自己学的就是个四不像。
最后不得不靠从日本引进的平台技术来过活,韩国人的路,自己可不能再走一遍,这次拿下,回去之后,就必须让技术人员吃透。
第1189章 本特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