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 家产被封

“今儿我把话撂这儿,账不清,铺子我指定得封!”

柳万山被这话堵得哑口无言,胸口起伏得厉害。

他眼珠子转了转,想找个由头搪塞,可脑子里乱成一团。

那天在永宁县,白氏那张脸还历历在目,他自认看人没走过眼,可偏偏栽在这婆娘手里。

三千两银子啊!

那是他翻盘的最后一根稻草,如今没了,连带着铺子和宅子都悬了。

钱四见他不吭声,站起身,冲伙计道:“干活儿吧,把铺子里的东西清点一遍,明儿我带人来封门!”

说完,也不看柳万山一眼,带着伙计扬长而去。

……

柳府这几天乱成了一锅粥。

柳万山坐在堂屋里,满脸的褶子拧得跟麻花似的。

屋子里冷冷清清,往日里跑腿的小厮跑了个精光,连柳福都不知啥时候溜了。

桌上摆着几张皱巴巴的账簿,上头的数字红得刺眼,那是聚宝钱肆钱四前脚刚留下的“催命符”。

外头风吹得窗棂吱吱响,院子里堆着几筐没卖出去的烧刀子酒坛子,蒙了层灰,瞧着怪凄凉。

街上却热闹得很,柳氏酒肆翻船的消息跟长了翅膀似的,满裕州城传得沸沸扬扬。

茶肆里、集市上,三五成群的人凑在一块儿,嘴上没个把门儿的,啥话都敢往外蹦。

老百姓闲着没事儿,就爱嚼这种舌根,话越传越邪乎,到后来还有人说柳万山怕是要卷铺盖跑路了。

这风声越刮越大,裕州城里几个大商贾也坐不住了。

柳万山这些年仗着柳氏酒肆的名头,横行市场,低价烧刀子压得旁人喘不过气,早就惹了不少怨气。

如今他翻了船,那些平日里不得不跟他打交道的商贾,眼珠子一转,纷纷寻思着撇清干系,免得自个儿也沾上腥味儿。

城东有个姓赵的粮商,叫赵大有,手头攥着裕州一半的高粱生意,往年柳万山没少从他这儿拿货。

这天晌午,赵大有照旧坐在自家粮肆的后院,眯着眼晒太阳,手里端着个粗瓷茶盏,慢悠悠抿着。

旁边站着个小伙计,低头剥着花生:“东家,柳氏酒肆那事儿您听说了没?

今儿早上街口有人说,柳万山让人骗了三千两银子,铺子都快保不住了。”

赵大有眼皮子抬了抬,没吭声。

小伙计见他不言语,胆子大了点,又道:“我还听说,钱四昨儿带人去柳府催债,铺子眼瞅着要封门。

东家,咱跟柳万山还有批高粱没结账呢,这事儿咋办?”

赵大有慢悠悠站起身,眯着眼扫了眼院子里的粮囤:“柳万山那老东西,坑了我多少回?

前年他压我高粱价,硬是让我少赚了二百两银子,今儿他自个儿栽了,那是老天开眼。”

他冲小伙计摆手:“去,把账房叫来,今儿咱把柳氏酒肆的账清了,以后不跟他搭手!”

小伙计忙点头,颠颠跑去后院喊人。

不一会儿,账房老李提着个算盘过来,满脸堆笑:“东家,您这是要干啥?”

赵大有哼了一声,指着桌上那堆账簿道:“柳万山那笔高粱账还有多少没结?今儿全算清楚,回头你去趟柳府,把剩下那批货的尾款要回来。

跟他说清楚,从今往后,咱赵氏粮肆不跟他做买卖了!”

老李愣了愣,低头翻了翻账簿,掰着算盘噼里啪啦一顿算:“东家,柳氏酒肆还欠咱三百两银子,上回送的那批高粱他只付了定金,尾款拖了俩月没给。”

赵大有听了这数儿,冷笑一声:“三百两?他如今怕是连三十两都掏不出来。

去要吧,要不回来也罢,反正以后别让他踏进咱粮肆的门!”

老李应了一声,收起算盘,带上账簿就出了门。

赵大有站在院子里,眯着眼瞧着天上的云,嘴角微微一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