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宋太祖赵匡胤的功

由皇帝亲自掌握取士的权力!

在唐朝的时候没有进行过殿试,科举从命题、考试以及到及第的名单权力全都掌握在知贡手里。

而宋太祖这,开始加强了对科举的干预,亲自把新进士召到讲武殿,然后再进行下诏放榜,这就是殿试的开始。

实行考官锁宿,分散并限制知贡举的权力。

考官锁宿,就是锁闭科举试场,目的自然是防止主试官受人请托而徇私取士又或者泄题。

同时也能保护主试官免受舆论压力和权臣相逼。

实行封弥、誉录制度。

在举人考试完之后交卷之后,由封弥官除去他们的籍贯,用字号来排序,然后再由誉录官依照原文在不改变原文意和增减笔画的基础上把文章抄下来,经过核对无误之后,标记上原来试卷相同的字号。

然后由封弥官将举人们的亲笔试卷进行存档,誉录的试卷则交给考官进行评判。

这样就非常有效的防止考官根据字迹或者是记号辨认从而徇私舞弊了。

同时也避免了试卷上有比较少的污渍而导致错判为废卷的情况,所有的举子都一视同仁,公平竞争,大大增强了科举制度的公平。

也为现在我们的考试制度提供参考,掩盖个人信息,用编号代表的形式一直沿用到现在。

扩大取士,从优任命进士合格者。

唐朝虽然也是每年一次科举,但是录取的人确实十分的少,而且录取的大多还全是权贵子弟,根本就没有办法达到网罗全国人才的目的。

所以宋做了改变,极大的增加了进士诸科的录取名额,每次科举少则数百人,多则数万人!

而宋朝但凡能考取科举的人家能立刻封官,并且对于进士出身的人,封官和升迁待遇也是比较优渥的。

所以正是因为这样,宋朝上至宰执大臣,下至地方州县长官,大多都是由进士出身的人担任。

因此这项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净化了官员队伍,并且也极大的鼓励了天下读书人依靠学识进入朝堂,依靠自己而光宗耀祖!

这个就是后面宋太祖修改的科举制度了,它还是比较公平公正的!”

唐太宗李世民:记下来都记下来,朕这个时期的科举制度也是可以改变了。

大唐读书人:多谢仙子,要是没有您,想必我们读再多的书也不一定能当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