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有一天,咱们这位聪明伶俐的小弟子,眉头紧锁,一脸求知若渴的模样,蹦跶到张仲景仙师面前,开口就问:“师父啊,弟子有个事儿想不明白,伤寒病里头,要是心下有水气,咳得那叫一个微喘,身上还热乎乎的,偏偏就不渴,这到底是咋回事儿?更奇怪的是,吃了汤药之后,他突然渴了,师父,您说这是病要好了呢,还是咋的了?这该吃啥方子呢?”
张仲景仙师一听,心里头那个乐呵,心想:这小子,问题还真不少,不过也好,求知欲旺盛嘛!于是,仙师捋了捋他那飘逸的胡须,笑眯眯地说:“嘿,你这问题问得好!伤寒嘛,要是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那是因为寒气和水湿纠缠在一起,搞得身体里的水液循环不畅。吃了汤药之后,寒气开始撤退,身体里的水分就开始重新分配了,这时候觉得渴,那就是寒气要走,病要解的征兆啦!这时候,咱们得用小青龙汤来搞定它!”
小弟子一听,眼睛一亮,仿佛看到了胜利的曙光,连忙追问:“那小青龙汤咋配呢?师父,您可得给我细细讲讲!”
张仲景仙师一看小弟子这急切样儿,忍不住笑了:“别急,别急,听我慢慢道来。小青龙汤嘛,需要的药材有麻黄、芍药、细辛、桂枝、干姜、甘草、五味子和半夏,这些都是咱们中医界的明星药材,个个身怀绝技!”
“麻黄,”仙师指了指旁边的一堆草药,“三两(换算成现代就是15克),这家伙可是发汗解表的高手,能把体表的寒气给逼出去。不过呢,它有点烈,得先煮一会儿,去掉上面的浮沫,不然喝多了容易上头。”
“芍药三两(15克),”仙师接着说,“这可是个温柔的家伙,能养血敛阴,缓急止痛,还能防止麻黄发汗太过,伤了身体的正气。”
“细辛三两(15克),”仙师神秘一笑,“这家伙可是个细辛小能手,擅长温肺化饮,能帮你把心下的那团水气给温化了,让呼吸顺畅起来。”
“桂枝三两(15克),”仙师继续介绍,“它是温通血脉,助阳化气的好帮手,能让身体的阳气流动起来,把寒气给赶走。”
“干姜三两(15克),”仙师摸了摸干姜,“这可是个暖宝宝,能温中散寒,回阳救逆,让你的肚子暖洋洋的,不再受寒气的困扰。”
“甘草三两(15克),”仙师笑眯眯地说,“它是调和诸药的万金油,能让这些药材和睦相处,共同发挥作用。”
“五味子半升(大约25克),”仙师指了指五味子,“这家伙可是个收敛的高手,能帮你把肺气给收住,防止咳嗽太过,伤了肺气。”
“半夏半升(大约25克),”仙师最后说,“这可是个化痰止咳的老司机,能把心下的痰饮给化了,让你的呼吸更顺畅。”
“好啦,把这些药材都准备好,加水一斗(大约2000毫升),先把麻黄煮一会儿,煮到水少了二升(大约400毫升),去掉上面的浮沫,然后把其他药材都加进去,再煮,煮到剩下三升(大约600毫升)药水,把药渣过滤掉,温温地喝下去,一天喝三次,保证你药到病除!”
小弟子一听,眼睛瞪得圆圆的,嘴巴张得大大的,仿佛听到了什么惊天大秘密:“哇塞,师父,这方子这么神奇吗?那要是吃了还是渴咋办?或者拉肚子了,或者吃东西噎着了,又或者小便不利,肚子胀胀的,还有喘得更厉害了,这些情况该咋整呢?”
张仲景仙师一听,忍不住哈哈大笑:“你这小子,问题还真多!要是渴了,那就把半夏去掉,加点栝蒌根三两(大约15克),它能生津止渴,帮你解决口渴的问题。要是拉肚子了,或者吃东西噎着了,那就把麻黄去掉,加点附子一枚,附子可是个温阳散寒的好东西,能帮你把肚子里的寒气给赶走,还能让肠道蠕动恢复正常。要是小便不利,肚子胀胀的,那也是麻黄的问题,同样去掉它,加点茯苓四两(大约20克),茯苓可是个利尿消肿的高手,能帮你把身体里多余的水分给排出去。要是喘得更厉害了,那就加点杏仁半升(大约25克),杏仁能止咳平喘,让你的呼吸更顺畅。”
小弟子一听,恍然大悟,连连点头:“师父,您真是太厉害了!这方子真是妙不可言啊!弟子一定好好学习,将来也要像您一样,成为一代名医!”
张仲景仙师一听,心里头那个美啊,仿佛看到了中医事业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好好好,徒儿有志气!不过呢,学医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得慢慢来,得下功夫,得用心去学,才能学有所成。记住,中医之道,在于阴阳平衡,在于辨证施治,在于整体观念。只有把这些都掌握了,你才能成为真正的名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