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诱因

刘晔见状,只好亲自出手,趁郑宝不备以佩刀将其斩杀,并砍下脑袋,然后带着郑宝的头颅对其部下说道,“曹公有令,敢有动者,与宝同罪。”

郑宝的部下见状,全都逃回了军营,刘晔知道郑宝营中还有上千精兵,为了防止他们作乱,刘晔骑着郑宝的马匹来到营门前,向营中将领陈说其中利弊,之后又入营安抚部众,最终不仅化解了危急,还被郑宝旧部推举为了新的首领。

袁术死后,其势力已经很难继续立足,其女婿黄猗和从弟袁胤遂率领部曲男女依附于庐江太守刘勋,袁术长史杨弘和大将张勋则意图南下投奔孙策,但却遭到刘勋拦截俘虏。刘晔被拥立为首领后,也带领着郑宝部众依附了刘勋。

借着收拢了袁术旧部,以及刘晔等当地军队,刘勋一跃成为了江淮地区的一股大势力。

然而,刘勋兵马虽然日渐增多,但当地粮食稀少,根本无法供养这么多军队,刘勋只好派从弟刘偕去找豫章太守华歆购买粮食。

华歆也没那么多粮食,便又派人带着刘偕去海昏上缭,表示可以让当地宗帅拿出三万石粮食给刘偕。

生逢乱世,粮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地豪强岂肯轻易将粮食给人,刘偕去了月余,却只带回了数千斛粮食。刘偕返回后,将情况详细告知刘勋,并劝说刘勋袭取海昏,以武力夺取粮食。

此时,急需扩展地盘的孙策,一心想要扩充势力,实力日渐增强的刘勋便成了他的绊脚石。孙策于是假意与刘绍结交,派人给他送去大量珠宝、葛布,并写信劝说刘绍进攻上缭。

孙策写道,“上缭宗民屡屡袭击我,我想攻打,却路途不便,还希望由您来讨伐他。上缭很是富实,得到它可以使国库富足,我可出兵作为您的外援。”

得知消息,很多官员都前来恭贺刘勋,唯独刘晔闷闷不乐。

刘勋询问他所谓何故,刘晔解释道,“上缭虽小,但城池坚固、易守难攻,很难短期内攻克,若是兵马长期在外疲惫征战,庐江必然空虚。若是孙策乘虚来袭,后方必然抵挡不住。如此,将军进不能克,退无归路,岂不危险?”

面对刘晔的苦劝,刘勋并没能采纳,仍然执意出兵攻打上缭。得知刘勋出兵,上缭宗帅全都搬空壁垒逃走,刘勋最终一无所获。

与此同时,孙策得知刘勋出兵,果然趁机袭击庐江,孙策在与周瑜率领两万人攻打庐江的同时,又派孙贲、孙辅在彭泽阻挡刘勋回援,最终成功夺取庐江,俘虏袁术、刘勋妻儿,而孙贲、孙辅亦攻破刘勋。

刘勋兵败后,先是向刘表和黄祖求救,黄祖派儿子黄射率兵五千增援,却再度被孙策击败。最终,刘勋只能抛弃根基之地,与刘晔、刘偕及麾下数百人北上投奔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