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报》称赞这封信:
“激昂慷慨,令人起敬。”
十月三十一日凌晨,八百壮士奉命撤退。
《大公报》记者以极敬业的精神,于午夜时分起,便一直守在一线,详细记录了现场:
“敌军以猛烈机枪扫射,并以钢炮连续猛轰。
我军当亦还击,故敌始终未敢轻进,激战至今晨一时四十五分,战事又渐沉寂。
至二时十分,我军遂以神速严密之行动,安全退出,临行时并全体高呼“中华民国万岁”,其声调之悲壮,令人感奋落泪。”
文字有血有肉,倚马可待,快速编辑、排版、印刷。
几个小时之后,这篇《退出之时,高呼万岁》的特稿,便随《大公报》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第一时间了解到了壮举细节。
这一天第六版的《战事画刊》还刊发了一幅谢晋元的半身照片,配文是“率孤军守四行仓库之团附谢晋元近影”。
图中,谢晋元一身戎装,头戴钢盔,抬眼目视前方,威武英挺。
三十一日下午,《大公报》记者又赶到医院,采访到了在四行仓库与谢晋元共同负责指挥而在撤退时受伤的杨瑞符营长,并在十一月一日以长篇通讯《闸北孤军退出记》为题见报。
杨瑞符讲述了八百壮士视死如归的达观精神,甚至歉抑地以“既未成功,又未成仁”引为遗憾。
由于上海局势紧张,一九三七年九月十八日,“九一八事变”六周年之际,《大公报》创办汉口版。
与后来的香港版,两次都是以抗战国殇日为创刊之期,这在新闻史上是极其罕见的,也是《大公报》文章报国的直观表达。
汉版与沪版遥相呼应,对于”八百壮士”也给予了浓墨重彩的写照。
从十月二十九日起,每天都有相关报道。
十一月一日,汉口版《大公报》以头版半版的大篇幅发表社评《闸北孤军奉命退出》,文采斐然,气贯长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高度颂扬了谢团壮士:
“大节凛然,光芒万丈,教全世界知道中国新军人的气质,使全中国同胞得到做人的楷模。”
并且务实直陈,呼吁国人
“应当感谢军队,爱护军队。如救护伤兵、征募寒衣等事尤其要努力实行。
我们同胞军民之间,互爱互亲,才能贯彻国家大仁大慈的作战。”
这为《大公报》的“八百”报道,作了一个升华与小结。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上海《大公报》停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