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少数民族就不干了:“凭什么要多收我们的粮食,为什么汉人就可以少交粮食?难道我们不是大明朝廷的子民吗?”
征粮的工作人员微笑道:“之前多地有人造反的事情,你们应该都听说过了。造反的那些人刚好都是各地的少数民族,好好的日子不过,他们非要瞎折腾,所以才有了对你们多收粮税的政策。
以前朝廷和陛下,对大家全都是一视同仁,结果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感念朝廷和陛下的恩德,所以才导致了今天的结果,你们再怎么抱怨也没用,赶紧老老实实的交税。”
“可是我们又没有造反,别人造反为什么要牵连我们呀?”
“呵呵!我说各位,现在陛下和朝廷实行的政策,放在历朝历代都已经是非常好的了,虽然粮稳交的多一点,但是其他的课间杂税和摇役都没了,你们咋还这么多要求呢?
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如果你们非要闹事的话,那你们尽管去闹好了。我就这么跟你们说吧,朝廷大军驻扎在各地的将士们,现在想找机会立功都想疯了。如果你们真敢造反的话,朝廷大军的将士们会非常开心的……”
听到工作人员这么一说,其他人全都闭嘴了。
他们可不想拿自己的小命,去为别人贡献军功。
但是面对这种明显有差别的待遇,他们心里又不甘心。
随后就有人动起了心思。
那就是去城市里面讨生活,或者是干脆更改户籍变成汉族。
趋利避害这是人的本性。
选择反抗的代价太高,那就不如换一个方式。
而有人这样带头之后,那么效仿的人就会越来越多。
这就导致了一大批少数民族主动汉化。
朝廷的阳谋开始起作用了……
……
负责搞统计的工作人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全国各地不断的忙碌着,他不断进行统计汇总。
顺便监督着粮税的收取和运输工作。
经过这两年的快速发展,教育行业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培养出了很多识文断字会算账的人才。
大明朝廷的调查统计局,在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情况下悄然成立了。
这个悄然成立的调查统计局,由朱慈烺身边的大太监张国元和李凤翔管理。
也就是说这个调查统计局独立于其他部门之外,直接对天武皇帝朱慈烺负责。
而调查统计局的工作人员分为两种。
绝大部分是正常的工作人员,就是负责各种各样的统计工作。
不但要负责统计粮食产出,税粮的运输和储存,人口的增加减少和迁徙,各地的粮食物资以及各种商品的流通等等。
把这些东西都统计清楚了,那么收取粮税和商税就方便多了。
就以距离京城不是太远的保定府为例。
保定府总共有多少田地,其中有多少良田,又有多少旱地?
那些田地分别种了多少粮食作物,种了多少经济作物,产量大概有多少?
最后该交多少税?
全部都被统计得明明白白的,这样的话有人想要偷税漏税,那可就不容易了。
商税方面同样也是如此。
整个保定府出产的各种商品都有统计,然后流出流入的各种商品和物资,同样也都被统计在册。
不同的商品和物资,最终又流向了哪些商会和商铺?
把这些都给统计明白之后。
做生意的那些家伙想要偷税漏税,自然也是难度增加了n多倍
朝廷全面收取商税,必然会造就了隐蔽的走私行业。
不过走私一直都是朝廷大力打击的行当。
有着锦衣卫和东厂的配合,加上驻扎到了所有乡镇调查人员。
搞走私的人员想要做大做强,也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
除非搞走私的势力超级牛逼,能够打通所有的关节,把相关的人员都给拉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