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九章 新世界的大门!

然而若是按照苏允所写的四书五经以及配套的方法来做事,却是能够真正做出实事来的。

这可是真了不得。

众多太学生似乎找到了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来,学习的热情顿时更加暴涨起来。

而汴京里的其他读书人也是闻名而来,在苏允的公开课中听讲,一时竟是成了一种风尚。

苏学之名一时间也竟是风靡了起来,众多读书人宴饮来往之时,无不以讨论苏学为荣。

而这种风尚,也在京朝官之中蔓延。

近来司马光的身体不是很好,从他上《请革弊札子》,又在《请更新新法札子》废除了保甲法,又废除了方田均税法、市易法、保马法后,身体便渐渐不好起来。

司马光自觉身体已经扛不住,于是上表请求辞位,但高太后对他很倚重,不但不准辞位,反下诏除授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正式拜为宰相,并允许他免去朝觐,乘坐肩舆,每隔“三日一入省”。

而他最近的精力主要放在废除免役法以及青苗法上,他得知苏允在太学讲学的事情,自然是有心人告知他的。

哦,这个有心人叫程颐。

程颐告诉司马光,说苏允在太学散播一些反对废除新法的言论,为新党做伥。

司马光听说了这个说法之后很是关切,不过却没有听从程颐所建议的直接禁了苏允的讲学,倒不是看在苏轼的面子上,而是他对苏允在学术上的成就还是存有敬意的。

而且,司马光知道程颐与苏允之间乃是存在着龃龉的,毕竟一个理学,一个苏学,可是存在着道统之争的,因此司马光还是存着谨慎的态度。

司马光使人去太学取了苏允的讲学笔记,司马光看了之后,虽然心中有些不喜苏允在军事上的态度,但在其他方面却是感觉没有倾向上的问题,甚至觉得苏允在经义上的造诣已经是当世第一人。

司马光最为人称道的是《资治通鉴》,但他在经学上的研究亦是颇为精深,尤其是对易学等经学研究和在老子、扬雄等诸子研究方面尤为精深。

司马光素来弘扬儒术,力辟佛老,对儒家经义做了许多开创性的阐释,有重要的地位。

而且同二程的观点相比,司马光重史亦重经,与理学家的经细史粗说不同。

司马光从苏允的经义研究之中看到苏允的研究方法与自己颇为相似,都是史经并重,因此颇有好感。

于是,在看到苏允近来不讲三国只讲经义后,对于军事上不再多讲,便不想多生枝节。

毕竟当下要废除青苗法、免役法已经引起范纯仁、苏轼等人的不满,若是再禁苏允的学说,那可能会影响到对新法的废除,反而是得不偿失了。

所以司马光将此事搁置不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