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翻译大赛

台上放了三张桌子,每个人给了一张纸和一支笔可以速记。

分三个阶段比拼,是一个阶段比完再到下一个小组。

第一阶段是词语翻译,应该是从口译题库里出的,因为出的都是大三学的内容。

比如翻译中翻译有一个是国内生产总值,英文简称GDP,全称是Gross Domestic Product。

可是抽中这个词语的小组是大一的,台上三个人都写不出来,负责回答的男生也答不出来。别说国外留学的了,国内的也不知道。

看到这里付颖就更不对这个比赛的结果抱有任何期望了,无论谁第一,估计含金量也就这样了。

果然后面的段落翻译更是句不成句,逻辑不通。

付颖设想的翻译过程,是大屏幕上看到需要翻译的段落,抓住关键词写下来,最好是直接写出需要翻译的语言,然后组织好逻辑,翻译不仅仅是翻译,是要考短时记忆力,更是要从词到句的整理出内容。

三个小组,翻译得最多、最贴合的反而是非专业组,最佳选手也是出自于那一组的一个女生。

比赛颁奖的时候付颖和高欣就走了,没眼再看。

这个事后续付颖没再关注,但是没听到说学校有在这类比赛中获得什么好成绩。

除了侧重口译的这个比赛,英语类的还有一个翻译长篇的翻译大赛。

这个比赛一般不在校内大范围举行,因为要求比较高,都是大三大四参赛,然后学校选送优秀作品递交到省级,再往上到国家级的。

憋着上个比赛的气,付颖和高欣花了半个月翻译了这次要求的文章,是跟茶文化相关的。

这个就是个人战,大致翻译内容都差不多,具体就是看一些细节,机器直接翻译交上去肯定是不行的,专业的一看就知道。

这种翻译讲究信达雅,用自己的巧思来拉开差距。

付颖翻译的时候也有参考机器直翻,但是她很注重一个细节,就是她翻译成英文后,自己再从英文翻译回中文,还能不能表现出中文本来想表达的意思,不断琢磨。

很多人在翻译上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一味地翻译出来就好,可是如果不看中文,纯粹的理解英文的话,就会特别奇怪,懂点英语都能看得出来的别扭感,更何况让母语是英语的人去理解。

也不她一个人这样想,毕竟文化底蕴深的人可太多了。

最终她和高欣的翻译作品省级都拿了一等奖,国家级就是她二等奖,高新三等奖。

她们的指导老师都是口译老师,因此老师也拿到了优秀指导老师的称号。

老师把她们叫到办公室,还问起了她们要不要大四后读研,可以报她的研究生,她会带四五个研究生,虽然给不了两个名额,但是她们两个都很优秀,录取优势很大。

高欣不想读研,付颖则还没想好。

老师还劝高欣可以多学应用英语,这次她差了一点,就是因为高欣学商务英语的影响,有些地方处理得可能没有戳中评委的心思。

两人告别老师,就把这个事放下了。

在学校广播通报了自己的名字和成绩后,付颖觉得心情舒畅,还是有怨报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