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造反这等事情,还能迟疑?

李承乾很清楚。

有些东西,不是简单的政治博弈就能结束的。

而跟长安的这一场仗,早晚都是要打的。

是不存在躲过去的。

因为高昂的唐太宗,不会就这样向自己的儿子低头。

而李承乾也不可能认输。

认输,就意味着把自己的往后余生,全部交给了李世民。

这肯定是不靠谱的。

经营了这么久,囤积了这么多的兵力,精力,钱粮,军备。

在这个时候说放弃,那还不如直接自杀得了,省得折腾。

军营中。

士气如虹。

大多数的将士们,面色激动。

李承乾很满意。

因为这些士兵们,大多不是汉人。

年龄普遍在二十二岁左右,这个年龄段,是身体的巅峰,也是最为冲动的时候。

神武军,自从成立已来,就招募最为强悍的军中悍卒。

顿顿有肉,吃饭管饱。

严格的纪律操练,最好的军备。

如今身处大唐内地,异地他乡,不存在被人说动,只会听命于太子。

之所以这样,李承乾是担心父子兵的局面。

毕竟如果在内战的情况下,手底下的兵跟长安的兵,很有可能是族人亲戚。

那边一道诏书过来,指不定就投降了。

如果是这样的话,可真就尴尬了。

这时代,皇帝的面子,真就跟天一样大。

尤其还是李世民。

倘若李世民御驾亲征。

李承乾带着大唐的兵,还没开打就全跪地上了,还谈什么清君侧。

但现在,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先前的唐兵,几乎都被安排成了治安司内,进行城内的巡逻。

即便是亲兵营,也都进行过身份的调查。

但凡跟长安那边关系亲密的,基本上都要被另行安排。

李承乾不敢赌。

因为一旦赌输了,真的就一无所有了。

输掉的不仅仅是太子位,还有自己的性命。

当然,实际上除此之外,李承乾也是给自己留了后路的。

虽说纸面上的数据,已经能够稳得住,可万一呢。

要知道历史上秦二世而亡,都十万大军围城了,胡亥才知道。

谁说绝对的优势,又能稳赢呢。

输了,那又是史书上浓厚的一笔了。

所以,李承乾已经还另外准备了数千精锐。

一旦洛阳真的出了问题,立即乘船返回辽东,熬死李世民,而后再南下擒龙。

洛阳城内,夜幕如墨,将整座城池笼罩在一片寂静与神秘之中。

李德謇独坐书房,手中那封父亲李靖的来信已被他反复摩挲,信纸微微发皱,仿佛承载着他此刻纠结复杂的心境。

李靖的信中,言辞恳切,字字如重锤般敲击着李德謇的心。

“吾儿,今太子谋逆,此乃大逆不道之举,必遭天下人唾弃。”

“大唐基业来之不易,陛下圣明,恩泽四海。你身为太子心腹,切不可执迷不悟,误入歧途。当弃暗投明,以保家族荣耀,莫要因一时之愚钝,招致灭顶之灾……”

父亲的话语,在脑海中不断回响,李德謇的眉头紧紧皱起,眼神中满是痛苦与挣扎。

他想起与李承乾多年的情谊,太子对他的信任与重用,如同兄长般的关怀,历历在目。

当初,李承乾不拘一格,将他招揽至麾下,委以重任,让他在这风云变幻的朝堂之上,有了一展身手的机会。

在那些共同谋划的日子里,他们一同探讨治国之道,一同为实现心中的抱负而努力。

李承乾的雄才大略,他看在眼里,敬佩在心中。

如今,太子即将起兵,他又怎能在关键时刻背叛?

然而,父亲的话也如同一把利刃,刺痛着他的良知。

造反一事,天理难容,一旦失败,不仅自己性命不保,还会连累整个家族。

李靖,那是大唐的战神,一生为大唐立下赫赫战功,他的教诲,如同一座巍峨的大山,压在李德謇的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