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富裕起来的人的确很难再回到贞观初期那个十分匮乏的时期,既然关中越来越富裕,关中与洛阳也已成了中原最富裕的两个地方。
总不能让关中与洛阳拥有巨量的财富,而让人们依旧过着贞观初期的生活。
张九龄的问题,正是如今人们生活矛盾的所在,很难想象一个刚到关中不过两月的人,就可以挑刺到这种地步。
如果放在朝中,张九龄这个莫名的问题,多半会引起人们的反感。
财富多寡与一个人的生活习惯无关,即便是有一个家产万贯的人,他要节俭的活着,外人管得着吗?
当然管不着了。
张九龄当然是希望人们依旧即便是在富裕时期,依旧保持着节俭的作风。
李承乾有十足的耐心,自从告老之后也有充足的时间去浪费。
从树立榜样开始讲,讲的这些都是说一些正面影响,比如说勤俭持家的人,或者是乐于助人的榜样,又或者说在唐人的众多故事中,需要这些榜样作为人们的精神向往。
再从现实层面上来说,节俭对关中来说是必需的,相较于贞观初期,人口凋零。
可是相较于现在,关中成了一个典型的,人口膨胀却资源匮乏的地带,现实情况就是不论是水源,煤矿,乃至于土壤与布料,粮食,乃至土地都是紧缺的。
所以关中即便五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但关中也有三百万的人口,在这种现状下,关中的粮食,水源,还有人们所需的物质生活,都要维持微妙平衡。
为此,关中人不得不十分节俭的活着,甚至接雨水,存水,建设水窖都是从贞观初期保留下来的生活观念,延续到了现在。
言罢,李承乾解释道:“这就是现状,人口基数与物质需求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尽可能维持住平衡。”
张九龄又道:“那么又要到什么时候,才能结束节俭?”
“当然要一直维持了,没说过要结束。”
老先生今天说了精神与物质这两件事,给了张九龄极大的启发,为此他在文林馆写了一篇文章,给了谏议大夫张柬之。
张柬之看了他的文章非常满意,并且送到朝中之后,也让朝中众人颇为赞誉。
一个还未入仕,正要去支教的年轻人就此在朝中声名鹊起。
得到了这些肯定之后,张九龄时常去骊山与那位老先生交谈。
皇宫中,李治手里拿着一个扳手,听着一旁的陛下的抱怨。
“叔叔,你知道吗?父皇竟然收了一个弟子。”
“收了哪个弟子?”
於菟摇着头道:“父皇那边的人都没说,叔叔有所不知,现在有关骊山的事,我也不知道,父皇不愿让人知道的,就连朕这个皇帝也不能去打听。”
李治好奇道:“会不会是那位声名鹊起的张九龄?”
“或许吧。”
皇城内的秘书监,在这里的多数人都是年轻官吏,如今执掌秘书监的监正是卢照邻。
卢照邻是当年幽州有名的才子,听说当年他是礼部侍郎。
一个好好的礼部侍郎怎么来秘书监任职了?
用周遭人的话来说,难怪卢监正总是一副郁郁不得志的样子。
秘书监总是很忙,有人来来往往走个不停,还有人正在与往来的官吏争执着,还有甚者嘴里吃着东西,还要整理着卷宗。
在这个地方每个人都很忙,忙到要不停地校对文书,要不停的往来运送文书。
王勃看着在场的众人,很多年轻人入朝为官开始,就从秘书监开始做起。
在这个忙碌到甚至能够看到纸张飞扬的地方,王勃感觉这里就是一个战场,哪怕同年考取进士的李峤都要从这里开始,大家都在同一个起点,哪怕他是进士,也不过只是在将来晋升的过程中会被朝中大臣高看一眼。
但在王勃看来,他还有很多机会,有更多的把握从这里率先走出去,至于那个叫张九龄的少年人,现在连支教的路程还没走完,还不是威胁
在这个喧闹的秘书监,就差有个人大喊,大喊着:兄弟们,科举及第只是刚开始,谁不努力谁就会落后,朝中给我们的只有这么几个名额,是要留在长安,还是要去各地为官?
在这么多人的认知中,当然是要争取留在长安城。
这就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战场,那有出众的策论被朝中的人看重,那么你早晚可以离开秘书监。
王勃注意到有人为了争执一卷文书竟然在这里动起手来,再看卢照邻,这位卢监正依旧是淡然处之的看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