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六章 太子的团队

李承乾叹道:“还是他们觉得朝中缺钱了,朕来扬州查盐税就是为了拿钱?”

高季辅还是沉默以对。

“无妨。”李承乾自顾自说着,接着道:“当个皇帝总归会被人记恨,朕也没想当个人人称颂的好皇帝,盐与税对朕很重要。”

“臣明白。”

李承乾站起身,穿着草鞋从一旁的锅中捞出一个茶叶蛋,放到碗中递给他。

高季辅接过茶叶蛋,行礼道:“谢陛下。”

“等回去之后,还要劳烦你教导太子,朕封你太子师。”

贞观年间,杜正伦与高季辅都是那时候的年轻翘楚,可如今杜正伦任吏部尚书,却已年迈,高季辅听到这个任命,又觉得自己年迈。

他忙行礼道:“臣已年迈,臣不敢当。”

李承乾又道:“你放心,太子的老师不会只有你一个,朕还要让刘仁轨也担任太子师。”

“喏。”

时代早就变了,如今的朝中中坚力量也不再是许敬宗,马周,褚遂良这些人了,再往后的几年,上官仪,狄仁杰,裴行俭,薛仁贵,郭正一,裴炎,张大安,与刘仁轨,李景恒这些人会是朝中的中坚力量。

细想之下,这会是一个多么强大的朝堂,有他们在。

大唐往后两代皇帝,都不用为治理社稷而愁。

李承乾道:“父皇是天纵奇才的,而朕到如今还要为招揽人心苦恼,你说朕让两位监察御史杀了这么多人,往后的人们会如何看待朕。”

高季辅又沉默不言。

能不说就不说,能不犯错就不犯错,在皇帝面前,高季辅始终保持着谨言慎行。

这样的人适合辅佐太子,如果哪天太子得意忘形了,刘仁轨与高季辅应该会给他一盆冷水的。

天纵奇才的人终究是少数,李承乾道:“朕太平庸了。”

乾庆二十五年的夏天,李义府与刘弘业两位监察御史杀了很多人,杀了很多盐商,缴获了他们家产高达数十万贯,这些银钱被悉数送去长安。

多数盐商都破产了,不讲道理的皇帝让他们武德元年开始罚,开始补缴,武德九年,贞观二十年,乾庆二十五年,前后五十四年。

这根本没人能够付得起这些赋税,要明抢就直说……

甚至在两淮地界还出现了几支造反的兵马,被迅速扑灭了,那些盐商收买了私兵也就是所谓的部曲,在为了群众利益的大唐兵马面前,他们的造反显得不堪一击。

崇文馆在军中多年的教导与训诫真的不是白做的,自陛下登基后的二十余年间,崇文馆一直有将夫子派去军中,而其中教导最多的是一个理念,折冲府的将士们都是乡民中来的,他们将来也要回去。

他们保卫家国,保护身后家人与乡民,都是爹妈养大的孩子,所做的一切,哪怕是战争,也是为了万千乡民的利益与安宁。

其中没有皇帝个人的好恶,所以在春明门,每年都有一大群孩子宣誓,经年累月,如今这些护卫皇帝下扬州的兵马,都是在春明门前宣誓过的年轻人。

他们一起宣誓过,互相见证过,当皇帝说要让盐降价到五钱一斗时,这些年轻的将士们便会将皇帝的理念贯彻到底,因为皇帝说到做到,绝对不会食言。

哪怕与吐蕃二十年的君子之约,皇帝都没有杀了松赞干布,言而有信的皇帝能服众,也得人心。

乾庆二十五年,就要入秋时,李承乾坐着车驾离开了瘦西湖,就在两淮地界到处走着,有时候也会在一些名胜之地流连几天。

乾庆二十五年,深秋,李承乾来到了寒山寺。

在姑苏城外有一座枫桥,每每到了秋季这里的景色都很好看,李承乾来这里是想体验夜泊枫桥的意境。

但这里枫树只有一棵,寒山寺也不敲钟,那些僧人知道皇帝来了,寺里的和尚全部跑光。

李承乾没有为难他们,而是让人画了一幅画,画中有着姑苏城与寒山寺,扫兴的离开了。

皇帝离开后,刘弘业与李义府两位监察御史又杀了很多人。

寻常百姓都是茫然无措的,他们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他们只知道两位监察御史杀了很多人,杀了人之后,盐的价格就变成了五钱一斗。

中原的盐绝对是足够的,哪怕人口再上升一倍,中原的盐也够吃。

哪怕是将来送去了中原各地,盐价都是五钱一斗,谁敢将盐价提高半钱,可以上告朝中,御史会再来杀一遍。

扬州发生的事大抵如此。

平日里,高季辅总是蹙眉不语,他摆出一副有心事的样子,站在陛下身边一站就是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