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二章 能有几个玄奘

李承乾饮下一口茶水,颔首道:“朕会考虑的。”

如今的北苑对朝中与坊间来说,是一个很神秘的地方。

这个神秘的地方不参与朝政,也不参与各县治理,也不招收弟子。

只是北苑偶尔会有些文章写出来,这些文章都是关于关中的生产建设,朝中官吏都不敢轻视的北苑的文章,并且每每有一篇文章出来,只要精细品读,说不定就能得到一些发展的契机。

这也是北苑不在朝中,却与朝中息息相关的原因,从来没有哪个地方的学馆能够对关中的人口以及各种资源了解得这么清晰,甚至北苑能够通过赋税了解关中人大抵有多少钱。

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人们唯一知道的线索就是北苑与皇帝家有关。

既然是皇帝家的学问,人们也就没这么多疑虑了,说不定皇帝家有治理天下的独门学问,并且这种学问寻常人家无法掌握。

这也是北苑的地位在朝中乃至各县,都有这般重要的原因。

也有人去分析过这些文章的真实或者是其实际意义,每当有人质疑,经过求证之后,得出的结果都是正确的,慢慢地也就没人质疑了。

李承乾喝着茶水,看到殿外有不少人在走动,殿内的众人还是交代着自己的事宜,各部对各项事宜的进展做着交接工作,于志宁要了解工部的事宜,礼部要了解工部的人手去了哪里。

吏部要为明年的官吏任用做准备。

期间,许敬宗说起了京兆府尹的人选,明年颜勤礼就要被升迁任职中书省侍郎,下一任的京兆府人选的事又被提了起来。

马周道:“老夫看过葱岭的奏报,刘仁轨的本领若用在兵部,就很好。”

于志宁颔首道:“陛下,臣也如此以为,葱岭战事上,刘仁轨不论是调度兵马,还是运送粮草辎重都很不错,此人才能若留在京兆府未免太过浪费,兵部正缺一个能够给中原各地折冲府调度的人手。”

褚遂良打断于志宁的话语,又道:“刘仁轨是县尉出身,之后在咸阳县任职,以前倒没听说此人有兵法才学。”

李承乾想起了刘仁轨当年说过的话语,他可以出关去边塞也能在关中当一个县令,他是一个踏实又极其现实的人,还有些悲观。

悲观的人一直不缺,从大业年间隋末的大乱时期走过来的大多数人都是悲观的,也习惯用悲观来看待世事。

刘仁轨就是一个这样的人,要说服这样人办事也是很难,又不近人情,不过这都是吏部的事。

在吏部没有章程之前,李承乾也不想过问。

外面的天光已大亮,李承乾站起身带着六个尚书走出新殿,今天的风依旧很冷,笑道:“今天父皇六十大寿,诸位随朕去西苑庆贺父皇。”

“喏。”

皇宫的西苑向来比较冷清,平日里都是皇帝用来宴请群臣时候才会用到。

冬日里这里还有几株梅树正开着花,还有几头鹿正在走动着,这里的景色看着很宜人。

此方的安宁,让六位尚书从一早的争论中终于解脱,身心也放松了。

一个内侍脚步匆匆而来在徐孝德耳边低语了几句。

于志宁询问道:“怎么了?”

徐孝德回道:“袁客师离开长安了,他说他要一个人去挖穿终南山。”

于志宁接过内侍递来的茶叶蛋,低头剥着蛋壳,道:“挺好的,但愿他能感动一些人吧。”

“你是说他若诚心要挖穿终南山,会有人与他一起挖?”

于志宁道:“玄奘都能从长安城走到天竺,他袁客师不过是挖穿一座山而已,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有人知道了他做的事,哪怕这件事真的办不成,也会有人去挖一铲的。”

徐孝德道:“若他只是挖个三五天或半月就放弃了,也就不足挂齿了。”

于志宁颔首道:“是啊,这世上能有几个玄奘?”

六位尚书来的很早,西苑还没什么客人,陛下将人送到之后就又离开了。

几位尚书坐成一排,各自有各自要说的,没话说的就低头吃着水果或者坚果,又或者是一口接着一口地喝着茶。

又有一个人来到西苑,众人纷纷起身行礼,来人正是魏王李泰。

以前都听说魏王要减肥,也没见魏王瘦了多少,如今括地志编撰完成了,魏王反倒是瘦了许多。

李泰也向眼前众人行礼道:“诸位来的真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