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华道:“郑国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原因在于如今我们郑国的朝堂政权,实际上被我的伯父以及叔父们所掌控,也就是泄氏、孔氏和子人氏这三大家族。
我听说他们暗中收受了周惠王与楚成王的私人贿赂,并以此来劝诱阻止我的父亲与您结盟,违抗您下达的命令,不去首止会盟,背弃盟约。
正是由于他们的这番作为,才导致了在首止会盟时,郑国出现了逃盟的恶劣行径。
此次若不是我竭尽全力地去劝谏我的父亲,恐怕那三个家族依旧会对我父亲与您这次结盟一事百般阻挠。
众所周知,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具有极高的战略意义,其重要性想必您比我更为了解。
倘若像这般反复无常的背盟事件屡屡在郑国上演,那么恐怕会影响您称霸天下的宏图霸业,齐国将很难维持自己的霸主地位。
在此,我斗胆提出一个建议:若是您肯亲自出手相助于我,帮我铲除泄氏、孔氏和子人氏这三大氏族,那么郑国的权力便能够尽数回归到郑国国君手中。
待我日后继承郑国国君之位后,我愿成为您的内臣,如此一来,郑国其实就是您齐国的附属国。
届时,我有十足的把握可以保证郑国始终如一地充当齐国的忠实盟友,成为您坚实可靠的后盾。我深信,这对于您成就千秋霸业而言,无疑是最为有利的选择……”
宁母之会上,郑国太子华向齐桓公进言,只要他帮助郑国除掉泄氏,孔氏,子人氏三大家族,帮助自己继任郑国国君。
那么今后郑国势必全心全意投靠齐国,这对于齐国来说是一本万利的事情。
齐桓公听闻大喜,于是准备答应他,转回头和管仲商议。
管仲听闻也是大吃一惊道:“君侯,您不会要答应太子华帮他夺位吧!此事要慎重啊!
齐桓公不以为然道:“仲父,我们帮助太子华政变,他一定会感激我们,今后再也不用担心郑国反反复复背刺我们,岂不是一劳永逸,难道不好吗?”。
管仲道:“君侯,此言差矣,自古以来天子用礼法和信义会合诸侯,而君侯要用这见不得人的邪恶手段,干涉颠覆他国政权来行事,只怕不行吧。
世上儿子和父亲不能相互违背这就是最大的礼法人伦,太子华受到父亲郑文公之命前来会盟,是代表着父亲和郑国利益。
他要是见机行事完成君命这就叫做信义,如今太子华却迫不及待废掉郑文公,自己抢权上位,他违背礼法和信义这两点,没有比这再大的恶了,您怎么能与恶人同行,有失您霸主威望啊!。
齐桓公不以为然说道:“我们联合诸侯两次进攻郑国,没有破城得胜,现在幸而有太子华做内应有机可乘,咱们里应外合拿下郑国,岂不是好事一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