邺城的天空,阴沉沉的,乌云密布,仿佛随时都会有一场暴风雨降临。
街道上的石板路,湿漉漉的,仿佛在为这座城市的遭遇而哭泣。
街边的树木,枝叶低垂,毫无生气。
在这片混乱与迷茫之中,洛阳派来的官员,正马不停蹄地朝着邺城赶来。
他们肩负着皇帝的重托,怀揣着揭开真相、恢复秩序的使命,然而,等待他们的,将是重重的困难与挑战。
当官员们踏入邺城的那一刻,他们便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异样。
城门口,百姓们用复杂的眼神看着他们,有期待,有怀疑,也有恐惧。
官员们深知,要想重新恢复度田与编户齐民之事,要想让邺城重新走上正轨,他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邺城的一座临时府邸内,官员们聚集在一起,商讨着应对之策。
“这邺城的情况比我们想象的还要糟糕,百姓人心惶惶,士族们又在暗中搞鬼。”
一位官员皱着眉头,忧心忡忡地说道。
“不管有多困难,我们都不能退缩。这是陛下的旨意,也是为了邺城的百姓,为了大汉。”
另一位官员坚定地说道。
然而,他们清楚,要想打破这重重困境,绝非易事。
度田与编户齐民,这个本应给邺城带来希望的政策,如今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挫折,未来的路,充满了荆棘与坎坷,变得更加艰难和迷茫。
洛阳皇宫,阳光透过琉璃窗洒在金砖地上,映出一片金黄。
然而,刘禅的心情却如同阴霾笼罩,丝毫感受不到这阳光的温暖。
自从刘封被刺杀后,邺城的度田事宜便陷入了泥沼,进展缓慢,几乎停滞。
作为冀州的州府之地,邺城的一举一动都备受瞩目,如今它的度田受阻,冀州其他地方纷纷观望,这无疑给大汉在冀州的度田大业带来了巨大的打击。
刘禅坐在御书房内,手中的毛笔在纸上无意识地划动着,纸上满是凌乱的线条,正如他此刻纷乱的思绪。
他眉头紧锁,眼神中透着焦虑与愤怒。“来人,宣甄宓。”
刘禅的声音低沉而有力,打破了书房内的寂静。
不多时,一道身影从长廊的尽头缓缓走来。
那便是甄宓,她身姿婀娜,步履轻盈,每一步都仿佛踏在时光的琴弦上,奏响一曲无声的旋律。
虽已徐娘半老,但岁月似乎格外眷顾她,并未在她身上留下过多的痕迹。
她的面容依旧姣好,肌肤如雪般细腻光滑,在阳光的映照下,泛着淡淡的光泽,宛如羊脂玉般温润。双眸明亮而深邃,犹如夜空中闪烁的寒星,藏着无尽的智慧与柔情,仿佛能洞悉世间万物。
她身着一袭淡紫色的宫装,这颜色恰到好处地衬托出她优雅的气质。
宫装的裙摆随着她的走动轻轻摇曳,宛如一朵盛开的紫罗兰,在微风中翩翩起舞。裙摆上绣着精致的花纹,皆是用金线细细勾勒而成,在阳光下闪烁着璀璨的光芒,彰显着皇家的尊贵与奢华。
甄宓微微抬起头,目光望向御书房的方向,眼神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
她深知陛下此番宣她前来,定是为了邺城度田之事。
这度田一事,关乎国家兴衰,却在邺城遭遇了重重阻碍,如今局势复杂,陛下想必也是焦头烂额。
想到此处,甄宓轻轻叹了口气,心中默默祈祷,希望自己能为陛下排忧解难。
来到御书房门前,甄宓停下脚步,深吸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衫,让自己的神色看起来更加从容。
她微微欠身,轻声说道:“陛下,臣妾拜见。”
声音轻柔悦耳,如同春日里的微风,轻轻拂过,带着一丝安抚人心的力量。
刘禅抬起头,看着甄宓,眼中闪过一丝期许。
“爱妃,如今邺城度田之事陷入困境,朕不知该如何是好,你可有解决之道?”刘禅的声音中带着一丝疲惫与无奈。
甄宓微微皱眉,沉思片刻后,并没有直接回答刘禅的问题。
她缓缓说道:“陛下,邺城的人如此猖獗,皆因无人能镇住他们。他们大多是功勋之后,自持功劳,便肆意妄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