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我特别喜欢提问题,也认为自己很清楚真正想做什么,想要什么(愿望清单),我以前还能说:“我要的不是心情平静,而是问题解决”,但这一点我现在不太能确定了。——因为,当我内在感受变化时,我的的确确、不一定想要那些东西了。
4着相与破相:昨天看的剧集,男主角正在对反派父子下跪,这是屈辱的、“不好的”。但我认为,我(观众)和演员,以及所有主创人员都知道,屈辱是不存在的,是一同编造的故事。也就是说,“下跪”这个剧情对演员来说并不是什么问题,他可以笑着欣赏自己的表演;对其他主创以及观众来说也是如此。
我知道,我知道,我以前也听说过这样的判断,我自己也在本子上写“伏地魔不是坏的,反派不是坏的,不用老想着把它们从心里赶走”,但事情发生在我身上时,我就控制不住了。
542分的外语试卷:曾经在备考时,以测试的目的做了外语试卷,对答案时自己仅得到42分(满分100),然而当时没有任何崩溃厌恶之类的感情,只是淡淡地对自己说了句“这说明我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69点起床学习:平日里,我保持着5:00a—10:30p的作息时间,这在他人看来就是常规意义上的自律。如果破坏了这个时间,晚到图书馆看见其他人在学习,那么我会产生焦虑。9点起床的事情发生过好几次次,尤其记得像是前一天晚上我熬夜看历史动画《xxxx》时。第二天起床后我发自内心地并没有焦虑,而是对自己说:“什么时候起床就什么时候开始学,没必要跟被人比,跟自己比就好。”
这两次轻微的欢喜我记忆犹新,我一直以为“魔力”来自于我使用的语言“这意味着很大的提升空间”“几点起床就几点开始学习”,但后来遇到事情再用同样的话安慰自己,并没有什么用。
我明白了,这些语言只是当时对内在感受的关联和类比,依然是头脑的分析&逻辑&标签。
我清楚地经验到:那两句话并没有什么力量。
7那么,真正的力量在哪里?
每件事都是不同的拼图,它们各自壮丽。
我间接地意识到,那么多人沉迷于bs(论坛)、刷推特、短视频、逛网上商城、玩游戏停不下来……都是为了体验各种内在感觉,吸引我们的除了普遍意义上的欢乐,显然还有欲望、迫切与紧张,这些我们认为应该消除的、肮脏甚至□□的东西(我不惮以最恶劣的语言来形容)。
大部分时候,在以肉身形式感受到这些频率,我们会从行为和思想逃避、抗拒这些东西,将它们置于“真善美”的反面,基于上述那些自己亲手贴下的不怎么美丽的标签。
8“我到底应该做什么?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