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疑志怪的小说也受到了好评,不过祁可起了两个笔名,一个用于新闻,一个用于小说连载,所以没人知道这是祁可主笔,只沉浸在小说内容中,但只有上篇,下个月才有下篇,光是想到要等一个月就让不少人抓耳挠腮。
百户所拿到月报后,分出一份,跟军文一起送去了东临县千户所,这么有趣的东西,自然要问问上峰要不要。
同样的,照临也把版面发给县里的祁氏书局,让经营书局的女仆们印上百份,大部分放在书局卖,少部分再分成两份,分送到四柳村和泸西村,供村民阅读,顺便从这些村民口中收集新闻素材,为以后的稿子做准备。
社会新闻还有一个可以长期写的题材是衙门断案,正好做成普法专栏,家庭纷争、经济纠葛、刑事犯罪,没有新案子还能翻旧案,案例写多了,又会化为写悬疑小说的素材灵感,一举多得。
县里的这个书局一直靠免费扫盲班撑着人气,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去凉水镇做事,成年人来读书的少了,换成了以孩子为主。
凉水镇招工必须要识字为最低门槛,在此基础上才是看年龄,当父母的在“把女儿早点嫁了减轻家里负担”还是“送去做工给家里挣钱”两头思虑再三,最终选择了挣钱要紧,放家里适龄女儿出来识字,期望下次招工能被选上。
第1852章 回镇上开报馆(四)
凉水月报一摆出来,首先就是这些孩子们最快知道,他们回家一说,愿意买的自然会来看看。
军驿的士兵们消息灵通,而且他们早已过了扫盲,两文钱一份的月报谁都买得起,千户所里柏擎还在对着凉水镇百户所送来的报纸发愣,县里的下属们都已经拿着油墨味的月报在读了。
等柏擎知道县里的新鲜事,做出了跟凉水镇百户所一样的决定,跟祁氏书局订阅了一年份的月报,也是好多份,分别放在军驿和千户所里供人随便阅读。
二麻镇百户所紧跟着也收到消息,成封亲自上县里买了一份,拿到手就原地打开阅读,才阅完首版,就在书局里订阅了一年的份。
县里到二麻镇的陆路,现在还在修,因为过年停了些日子,不过如今已经到尾声了,木造坊多段同步施工,进度是很快的,偏偏年后复工以来天气不太好,三不五时地就下场雨,到处都是湿漉漉的,使得这最后收尾阶段拖拖拉拉。
成封本来还愁这下雨有利春耕但是影响道路施工,可再看到月报上说今年可能北方春旱南方春涝,立刻觉得最近淅淅沥沥的雨水挺好的,起码没有春涝的危机。
衙门里也有不少人买了凉水月报,说出去凉水镇好歹是东临县治下,衙门关心自己治下某个镇子的情况不是理所应当嘛。
然后就被一二版的内容吓到了,各级衙门肯定是有邸报的,月报上的内容有经过重新编撰,但是核心内容一看就知道都是邸报上的,甚至有几句就是原文摘抄,一个字都不错的。
不论是邸报还是私人间流传的摘抄小报,反正祁可有路子搞到这两样之一作为自己月报的消息来源,这怎不叫衙门将对祁可的重视度又提升了几分,不管怎么说,她能搞来这些东西就说明她路子广,足以见得这个尚不到双十年纪的小姑娘已经有了自己的人脉和势力。
就是不知道柏家军那头知不知道?
不过想来即使知道也是不在意的,没看千户所也订阅了整年的月报么。
这么一个有实力又好用的手下,建立起自己的势力那也是在所难免的,总要有人手做事吧,人手一多,势力不就起来了,拦不住,也防不住的。
衙门里有头脸的几位坐在一起一商议,最终也是分头派家下人去订阅了整年的份。
但是要说对凉水月报支持最大的,还得是东安府的商人和富户们。
先是在凉水镇进货的商人们把消息带去东安府,去年凉水镇工农产品交易会上吃过甜头的人,在听闻这个消息后纷纷赶来,只看了一眼广告版就订阅整年月报的客人简直不要太多,还有现场就要掏钱在下一期的月报上登广告的,把报馆一楼宽敞的接待大厅挤得水泄不通。
商人们如此热衷,正是因为这是月报,一个月才一期,登个广告,读者翻来覆去看一个月怎么都能留下深刻印象,有利自己做生意。
第1853章 太子搞什么鬼(一)
这么热闹的事情,柏大将军及手下诸位高阶将领自然都没有错过,顺便还把选出来学习修理自行车的人送来了凉水镇。
祁可也没想到广告版面这么受欢迎,她都有点担心收钱太多版面不够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