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5页

第1850章 回镇上开报馆(二)

就连东安府所属的河阳州都不太平,发生了几次百姓暴乱的事,东临县有名的邻居四平县,县境上的临时军营还没有拆呢,至今仍有流民堵在那里,毗邻县境的村镇天天防着有流民从小道上溜进来烧杀抢掠。

这跟贾记船行从各地带回来的消息都对应得上,祁可偏安一隅日子逍遥自在,殊不知内地各州已经濒临四分五裂,只差各地军阀摆开兵马摇旗呐喊。

祁可从这些邸报中得到灵感,连着写了好几篇文章,一番修修改改之后,用于新闻的两个版面都有稿子了。

首版头条文章自然是直接点明国内局势,举例了几个伤亡惨重的暴乱事件,然后再回到河阳州和东安府东临县上来,凉水月报是地方小报嘛,说太多遥远外地的事,本地读者不会感同身受的。

第二版则细数凉水镇的优势,军队的地盘,就算要发生暴乱,在全国来算也肯定是最后一波,并且说明军队垮了才控制不住民众暴乱,否则有柏家军的地方,只管安居乐业。

写到自身相关的内容,祁可手中素材多多,轻轻松松铺满第二版。

后面的第三和第四版就更不用她操心了,广告模版和小说稿子都是现成的,最多就是被催稿时比较痛苦,新闻稿和小说稿的思路不一样,来回切换费脑子。

照临拿到稿子却没急着让报馆开业,她们回来得就晚,已经赶不上月初发刊了,干脆放到每月最后一天发行,中间这大半个月的时间拿来做宣传,若是这段时间有新的邸报,祁可还能再写几篇稿子补充一下版面。

报馆的消息一出,感兴趣的人果然多,除了本地百姓和商旅,就连百户所都派人来问月报主要是什么内容,当听闻以邸报内容为主时,都称赞祁可路子广,然后办个全年订报的业务,并且一订就是好几份,说要放在所内各处让大家都能随便看。

同时,大张旗鼓做内部装潢的报馆,也成了百姓日常围观的好去处。

青砖为主体的三层小楼,是跟着镇子大建设的时候一起建起来的,只是以往大门紧闭,也没任何招牌,没人知道这房子是干什么用的。

类似的房子在整个新建的凉水镇上到处都是,但都归在祁可名下,没有对外招商出租或出售,只用来方便她自己想办什么事时有现成的房子用。

报馆主体是前后两栋夹一个中庭,正好前面一栋当业务部,后面一栋当印刷部,由副手们守得固若金汤,每一期报纸上市前,不会有外人提前知道内容,连标题都别想知道一个字。

目前镇上人口还是少,不需要报童,报纸的零售直接在报馆门口支个摊就行,一个月就发行一次的月报,铺不了大摊子。qqnew

别人看八卦,在镇上活动的商人却是嗅觉灵敏,明知报馆还在装潢,不嫌里面灰大,仍然进去询问登广告是怎么个登法,收费多少,然后取一张广告收费明细走人,等过几天再来就是拿钱来登广告了。

第1851章 回镇上开报馆(三)

距离月底一天天临近的时候,祁可还真收到了来自东安府密探小队传来的最新一份的邸报,依然没什么好消息,天灾好像又降临了,北方可能闹春旱,南方可能闹春涝。

时隔几年,又来了,北旱南涝,泾渭分明,这叫什么事儿。

祁可迅速地写了两篇稿子,挤进了第一版里,省得首版只有个头条文章太单薄。

电脑排版,各种字号及加粗斜体的铜活字应有尽有,定版后迅速印刷。

二月末的倒数第二天,上午吉时,祁可盛装打扮,从里面走出来揭下招牌上的红绸,点燃一挂长长的响鞭,凉水报馆开门营业。

转眼次日清晨,卖报的摊子在大门口支开,百户所订阅的那几份已经装在大号牛皮纸信封里,交由邮局的残疾士兵邮递员摇着助残车送过去了。

早起的百姓依然跑来看热闹,见摊子支上了立马过来掏钱,正反两面四版,其实就一张纸的凉水月报,收费两文钱一份,说贵不贵,一个大肉包子的钱,这都要嫌贵的话,那还是先努力挣钱吧。

天光大亮后,报纸的销售就越发火爆,好在交易简单,一手钱一手报纸,排长队的队伍不断地在前进中,不会让人等得发急。

当天,全镇百姓嘴里谈论的都是月报上的内容。

报纸上的行文都是白话文,不是祁可图省事,而是从扫盲班结业的百姓能轻松看懂的正是以口语为基础的白话文。

因为看得懂,无论男女老少,讨论的兴头都很高,从国内局势到后面的小说和广告,一说起来都停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