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4页

照临也派手下女仆跟这姑娘接触了一下,了解她为人处事待人接物的习惯,顺便看到了她三个孩子,两女一子,年长的两个女儿一个十一岁一个八岁半,小儿子说是七岁,但身高体重看着像四五岁的孩子,跟姐姐们站在一起就是三个小萝卜头,一副营养不良的样子,本村孩子都比他们三个看着健康。

祁可光是看见这三个孩子,就深深的觉得自己把她们母子四个一起留下,是做了大善事,否则没娘照顾爹又不靠谱的孩子,能不能活到他们娘亲还完债回家都不好说。

祁可有点好奇老九爷当初是怎么说服孙女婿独自一人拿钱回家的,手下女仆去打听了一下。

答案很简单,就是借个人债务的名头说服孙女婿的。

因为血缘关系,祁可认他大孙女不认孙女婿,要借钱只能大孙女去借,算她个人借的,可是地里刨食的农人看天吃饭,借钱好借几时能还上就不好说了,为了保住个人信誉不给娘家人抹黑,祁可的工场收人做工,工钱稳定,能尽早还钱。

两个女儿年龄较大,祁可也乐意收人培养成学徒工,每个月好赖能挣个百八十文管自己吃喝,剩下的小儿子当爹的要是愿意带走就带回家去,不然的话就跟娘亲走,娘亲与两个姐姐的工钱合在一起养一个小弟弟还是养得了的。

孙女婿听到这话,二话不说就表示自己带钱回家,让妻子带三个孩子去做工。

老九爷一家人私下都说听到这话可真是气坏了,最小的还是他亲生儿子呢,这都不乐意带在身边,一再后悔当初怎么找了这样的男人结亲家,好在母子四个都留下了,以后有的是好日子等着她们。

来拜年的外村人不止老九爷大孙女一家,抱着借钱心思来的还有好几家,他们看到村长家的孩子顺利地借到了钱,还解决了还钱的难题,不禁都动了心。

于是祁庄迎来了一波又一波借钱的人,都是一样的做法,把女人和孩子留下,男人带钱走。

有的男人以为这个借钱是把女人孩子当抵押品,还觉得这抵押品的日子挺好,能挣钱能还债,说不定等还完债后,还能再带笔钱回家,于是干脆借一笔大的,能让未成年的孩子熬成正式工后还得干好些年才能与母亲一道还清债。

祁可无所谓他们搞这种算计,等女人孩子在凉水镇生活久了,孩子还认不认父亲不知道,妻子肯定有和离的心了,习惯了挣钱的愉快和花钱的自由,但凡脑子正常的人,谁还愿意回去过有上顿没下顿的苦日子。

不过年后跟祁可走的也不仅仅是这些女人孩子,村里上了十岁要攒嫁妆的少女陆陆续续都报了名,这些天都在家里忙着收拾行李。

第1530章 吸引女人做女工的新计策(五)

因为镇上和村里天天都有杂耍戏看,镇民和村民互相来往比较频繁,四柳村的这点小事就通过他们的嘴传遍了一镇五村,来报名的少女越来越多,路远来不了四柳村的人就去镇上找祁可的店铺,在那里报名也是一样的。

与此同时县里的女人们也动了起来,祁可故意放出的风声,让这些缺钱的女人们动心不已,一开始的初衷是帮助生活艰难的寡妇减轻一点生活重担,可最终变成了寡妇们拖儿带女一起报名。

有成年儿子的就让儿子守家;没有成年儿子但有房产的就把自家住宅托付给妇婴堂,报名的同时就急切地将家里钥匙和地契房契一并交上了;最惨的是与公婆住一起名下没财产的年轻寡妇,扣住年幼的孙子孙女,将寡妇和年长的孙女赶去报名,有孩子钓着,不怕她们领了工钱后不寄钱回家。

那些家庭完整的妇女们,有的带着女儿一起顺利报上了名,有的则在公婆和丈夫的阻挠下只能把女儿送走,自己不得不留在家里。

各家有各家的情况,外人也不好多说什么,反正机会给出来了,抓住了就能走,日后就看个人造化,工场里挣钱也不轻松,但干多少活得多少钱,多劳多得,按劳分配,总好过待在家里不知道上哪找钱生活。

热热闹闹地过完了元宵,来村里接人的船捎来了耕牛,村民们利索地开始准备春耕,两千亩地种了冬小麦,但另外还有上千亩地等着耕作,其中包括了种暖房菜的一部分地,这些地都要收拾出来,三分之二种春大豆,剩下的种点春夏蔬菜。

这一个冬天在不计代价的保暖下,放在村里的耕牛都平安过冬,养得筋肉发达极其壮实,再加上特意送来的这批牛,上千亩的地十来天的时间施完肥后耕翻入土,但气温不稳定,播种还要再等等。

早就盯上这群耕牛的三柳村和五柳村的村长们非常及时地冒了出来,来意只有一个,借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