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目光一转,正对上儿子困惑的小眼神,不由得便笑了,“这样吧,爹爹来给你举个例子。”
上官行舟想了想,对儿子道:“就好比我们透儿。透儿平日里要见很多人,对不对?”
见儿子点了点头,便接着道:“透儿每日里要见爹爹、母亲、姐姐、夫子,还有周管家、服侍你的仆人,那么你见到每个人,对待他们的态度,都是一样的吗?”
上官透忙摇头,“自然不是。”对待父母,与对待其他人,态度怎么能一样呢?上官行舟道:
“所以说,对待父母,有对待父母的态度;对待仆人,有对待仆人的态度;对待夫子,自然也有对待夫子的态度。
推而极之,待透儿日后长大了,要出门做事,到时面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务,是否也要采用不同的方法与态度?”他停下来看向儿子,见他点着小脑袋,确信他听明白了,方继续讲了下去。
“诸子的思想,与为父方才所举的例子,其本质上就是一个道理。诸子的思想,兴盛于春秋战国时,之前似毫无预兆,之后又慢慢走向衰落,然若究其本源,他们其实来自同一源流。
只是周朝末年,礼崩乐坏,世衰时移,存续艰难。为了能更好的存活下去,这才各自根据其具体的需求,走上了不同的极端,形成了诸子们各自的思想。”
“我们再举个例子。就比如说儒家,司教化,主仁义。若要辅助君王,教化百姓,则非儒家不能为,用其他,则事倍功半。
再如阴阳家,最善看星象,定历法。于此一道上,诸家皆不能及也。
再如法家,朝中官吏治理,刑狱诉讼等,这是他的强项。
再如纵横家,若出使外国,随机应变,权事制宜,则纵横家为最优选。
凡此种种,不过是应对不同的需求,发展出的不同学说。而若论及本源,则还要归而为一。”
上官透听得头昏脑涨,这完全超出了他的理解范畴。上官行舟见儿子一脸迷惑,不由摇了摇头,然思及他的年龄,顿时又暗笑自己太过心急。
他抬起手,轻轻摸了摸儿子扎着小揪揪的脑袋,温声道:“不明白也没关系。先记下,日后总会懂的。”上官透闻言,忙用力点了点头,表示自己已全都记住了。
上官行舟则继续讲下去,“至于你之前所说,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的缺点。这话说的很对,却也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