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桌恍然大悟,“哦哦,我懂了,老师不能讲清楚一点吗?”
秦以安也很头疼,到后面更复杂的题目,老师再祭出“很显然”大法的时候,她也不是很明白了,想尽量跟上老师的思路,但好像听懂了,又没完全懂。
大部分同学都紧锁着眉头,气氛很是压抑。
这样不行啊,这老师讲课也太敷衍了。
第四节是历史,历史老师声音洪亮,感情充沛,讲课像在念诗,还总是喜欢说话说一半,然后手在空中绕个圈,示意同学们补充后面几个字。
这时候如果没人接,老师会停留三秒,然后自己回答了。
这节课讲第一次工业革命。
老师说:“提到革命,大家首先想到的是……”
下面一片安静。
“辛亥革命,对不对,我们初一就学过的。还有上节课刚刚学过的……”
依旧鸦雀无声。
“法国大革命嘛……”
秦以安感觉没人回答的场面相当尴尬,在老师下一次再提问的时候——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间是18世纪的……”
轻声跟上一句“60年代”。
老师立即喜笑颜开,双手竖起大拇指朝向秦以安,“好,很好哈,说明这位同学预习了。我们同学们就是要提前预习,上课跟着老师的问题,一边回忆一边学习,知识很容易就记住了。”
全班目光都投过来,秦以安尬的脚趾扣地,老师这也太夸张了。
不过老师的话也启发了秦以安,普通学生的学习路径是上课-背书-考试,对知识的获取是被动的。
如果能够跟上老师的节奏,把学习路径改为预习-检测-巩固-考试,让自己大脑时刻转动起来,不断检索记忆的内容,而不仅仅是被动的储存,知识一定可以记得更牢固。
就快下课的时候,班主任幽幽然进了教室,也不打扰大家上课,在前门边上,黑板旁边贴了一张纸,然后又幽幽然的走了。
同学们却是不淡定了,相互间窃窃私语——
“完蛋,成绩出来了。”
“老师们也改的太快了,真烦人,中午我妈问起我该怎么说啊。”
“我倒希望早点出来,早死早超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