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本电影之中,这架无人机的性能就很是吓人,全球最先进的隐形技术,最大加力推力25吨以上的发动机引擎,两个旋转导弹发射架,可配置六枚中型导弹。而美国引以为傲的f22上的f-119涡扇发动机,最大加力推力才不过15吨多一点。是以edi能以35倍音速进行超音速巡航,43倍音速保持飞行15分钟!
要知道许多导弹的速度都还没上4马赫,面对这架无人量子战机,连屁股都追不上,何谈击毁?
现在海底基地有了,但陆渊面对没有运输手段的局面,大型运输飞机可以从r公司总裁那里获取部分零件进行组装,但只能获取商用零件,另外大型运输机的组装调试也是相当麻烦的事情,就算有着操作手册,有着专业公司资料指导,没有四五个月的时间,也根本搞不定。
而大型运输机隐蔽性能不够好,太过惹人注意,现阶段并不符合陆渊的要求,于是他便把注意打到了《绝密飞行》上面,一口气把主角三方的鹰爪战机以及edi无人战机给摄取了出来。
edi的先进性能先不谈,哪怕是需要人类操纵的鹰爪战机,其性能也优于f22隐形战斗机,不止是在发动机性能上超出f-119涡扇发动机,隐形、机动性上也要优越许多,严格意义上算是四代半战斗机。
至于edi,不客气的说,根本就是成熟性的第五代无人战斗机,性能完全吊打现实世界各国所有战斗机,只要不是近距离狗斗和面对围殴,完全能以游击战的精髓,超视距、超隐蔽作战,打一炮就走,敌人都懵逼不知是怎么回事。
讲道理,这样先进性能的edi无人战斗机,本该符合陆渊的要求了,但前提是仅有这样的战斗机。然而在有着《机械公敌》世界提供的更为先进技术条件下,陆渊不可能无视这一点,立即决定对edi进行改装和技术提升。
首先发动机和机身材料上,他暂时不用改修改,一来因为edi的发动机纵然是在《机械公敌》世界中,也足够让人赞叹般的完美优秀,提升难度很大,需要动用的资源不小,这里也没有改进的条件。二来则是机身材料改造同理,不论是增一分还是缩减一分,对整体的气动布局与机身稳定,都有相当大的改变,需要风洞测试与数千小时的飞行数据采集,陆渊目前不具备这样的基础条件。
于是改造就集中在了edi的球形量子计算机上面。
edi的量子计算机,算是可实际应用的常温量子计算机雏形,在能提供大量计算力的同时,发热受到了控制,不再需要液氮进行降温使用,更能长时期保持不间断运行。比现实世界中alhabet公司和ib公司的实验性量子计算机先进了至少十年。
自然,这还是无法与ug系列的常温量子计算机相提并论。
陆渊为此心疼地拆了一架asr-2,把asr-2的ug-4常温量子计算机给拆解了出来,然后改装进edi当中去。
这难度可不小,架构不同、接口不同,所能运行的指令集也不一样,基本相当于要把edi的内部电子结构全部改造一番,这些还算能勉强解决,可最后edi的发动机引擎,并不能完好适用于ug-4采用的操作系统,只能在改进型嵌入式实时tegrity操作系统下运行。
没办法,只好降低一些效率以虚拟机运行原有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用以配合发动机引擎运作。不过桑尼对原有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进行了修改升级,再加上ug-4常温量子计算机强大的性能,改装完后的edi无人战斗机,从理论上来讲,战斗能力绝对是大幅度提升!
倒是另外三架鹰爪战机,基本无法进行改装,加上也必须要人员来操控,陆渊也只能把这三架战机存放到一边去。
在基地等了五个小时,待edi彻底改装完成后,陆渊站在距离战机十多米外,拿着平板电脑翻阅了下实时数据,确认没有问题以后,便轻声说道:“edi,能听到我的声音吗?”
“yes,sir!”
电子合成的声音静静从战机传来,比起电影之中的edi,它的声音更加冰冷了一些。
“打开座舱。”
“哧哧……”
伴随陆渊的命令,edi的座舱缓缓朝下开启,露出内部闪烁着蓝光的座舱。
陆渊当先走上几步,正准备坐上去时,桑尼迟疑道:“先生,您确定需要亲自测试?是否需要再经过……”
“当然了。”
陆渊耸耸肩:“坐过飞机还没开过飞机呢,我怎么能不试一试?”
第一百二十八章 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