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谁也说服不了谁,那就比大小吧!南京城内三巨头,镇守太监代表着皇权,当然是最大,可卢九德现在不在,所以也只好被弃权了。
别看魏国公徐弘基是超品的顶级勋贵,可其代表的是武官,按照文贵武贱的传统,南京兵部尚书就占了上风,再加上六部的主官全是文官,比人头徐弘基也吃亏,所以商议的结果就是一面倒。
可魏国公徐弘基绝对不会甘心失败,但官场又斗不过,那要怎么办呢?于是徐弘基立刻发动群众、制造舆论,要用人民群众的汪洋大海把这些想邀名的文官完全淹没!
于是在徐弘基的刻意宣传下,这个消息立刻传遍了整座金陵城,整座金陵城立刻沸腾了起来。
“朝宗兄,金陵是否危在旦夕?”眉楼中,一位士子问侯方域道。虽然兵祸将临,可士子们的娱乐活动不能够停,真有些轻伤不下火线的风采啊!
“十丈高墙挡不住贼军乎?”一谈到军事问题,金陵士子中的“军事专家”侯方域就是神采奕奕,“归德城墙高四、五丈,也无重兵驻防,当年贼军两次侵扰,祖父与家严都力保不失,又蒙吴长敬驰骋格挡,两次围歼贼军,使得贼酋闻归德而胆寒,望包河则股战。”
说着说着,侯方域就说到了自己侯家的丰功伟绩。一旁的士子知道,如果不及时打住,这个话题侯方域可以说上半天,完全可以照八股文的样式来上个三、五篇,于是他们连忙插嘴道:“那朝宗兄,你认为该不该派援军呢?”
其实那些本地士子的心中也很矛盾,即与魏国公徐弘基一样,怕农民军兵临城下,自己家中的产业受到损失;又想着南京城内的官军多多益善,可以保障他们自身的安全。
“当然要派!”侯方域的回答是落地有声,“每逢大战,军将都是要兵要粮,此乃故计也。那黄总兵拒贼军两月有余,还能游刃有余,为何大战一起,就鸿雁告急?非战之过,本性而已。可笑本兵不知兵,被武夫所欺。真乃……”侯方域摇摇头,一副意犹未尽的样子。
那些士子当然心领神会,当众评论兵部尚书的得失,对于想要到大明官场混的士子来说,不会做这种不明智的事。侯方域那半句话也已经说的相当透彻了。
不过那些士子也放下了心,看起来前线的局势没那么糟糕,于是就有个人问道:“既然战事无恙,又为何要派兵呢?”
侯方域就从心底里鄙视了一下提问的人。这道理还不够简单的吗?万一因为不派援军导致战局失利,那南京的官员不是要吃挂落吗?这种死读书的书呆怎么比的过侯家的官宦世家,家学渊源?
侯方域当然不知道,他分析的原因都是错误的。南京的高层官员确实掌握了正确的情报。要不然,畅游宦海多年的南京兵部尚书,还会想不到侯方域这种没褪毛的官宦子弟的想法吗?
不过这并不妨碍侯方域的侃侃而谈。
侯方域保持着一种高深莫测的神态,接着说道:“唯慎耳!万一黄总兵小挫呢?再说,尔等未发觉,正有一良机可大挫贼军?”
见到了那些士子都竖起了耳朵,侯方域得意地闭上嘴卖起了关子。一旁的李香君听得正精彩呢,她立刻就忍耐不住了,脆声地催促道:“公子快些说呀!奴家的心都痒痒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