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崇祯皇帝就把温体仁等大学士召集起来,让他们分析一下到底是怎么样一个状况?
温体仁这些大学士虽然权欲很重,但是他们处理政务的经验也确实丰富。他们仔细地分析了那些弹劾奏章 ,竟然在词句中把吴世恭推行的那三项法令分析得八九不离十。
崇祯皇帝一听之后,那就更纳闷啦!这三项法令听起来都是良法啊?怎么会搞得汝宁府民沸人怨呢?
于是首辅温体仁向崇祯皇帝解释了一番,也点出了执行法令中的执行力问题。不过温体仁劝说道:在这乱局中执行这三项法令确实能够保障地方的安宁,之所以会闹得民沸人怨,应该原因出于吴世恭的汝宁军借此敛财,抢占民田私财。
并且温体仁还向崇祯皇帝建议说:现在最好的处理方法就是留中不发,只要吴世恭的汝宁军保障了汝宁府的安稳就行。等陕匪剿灭以后,如果崇祯皇帝宽宏,那就对吴世恭既往不究;如果民怨极大,崇祯皇帝也可以借吴世恭的脑袋平息民怨,顺便也竖立起崇祯皇帝爱民如子的好名声。
于是,崇祯皇帝就接受了温体仁的建议,暂时搁置了那些弹劾的奏章 。可是让崇祯皇帝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没过多久,对吴世恭的弹劾奏章 再一次上呈了上来。
第393章 檄调官军
而就在这时候,崇祯七年的二月,总督陕西、山西、河南、湖广、四川五省军务的陈奇瑜走马上任了。
下车伊始,总督陈奇瑜是意气风发,只要能够剿灭了农民造反军,那么大学士向他在招收,位极人臣也向他在招手。可还没等陈奇瑜多回味几次这样的感觉,一盆冰水却“唰”地从他头上浇了下来。而浇冰水的始作俑者,正是本书的主角,麻烦哥吴世恭。
当时吴世恭写给秦公公的私信中,建议了区域防守加全场紧逼的剿匪战术,应该说,这个战术是最切合实际和最好的战术。吴世恭之所以不肯藏私,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想通过明朝朝廷调集大军,彻底剿灭农民造反军,消除李自成这个灭亡明朝的大敌。
而崇祯皇帝看到了这个建议也相当重视,抄录并批注,转交到了五省总督陈奇瑜的手中。
应该说,这个过程其实是很正常的,但是有一个问题就出现了。陈奇瑜在军事上也是一名出类拔萃的人才,所以他原先准备的剿匪战术恰恰和吴世恭的区域防守加全场紧逼的战术相当雷同。
那应该是英雄所见略同吧?当然不!英雄陈奇瑜不是对英雄吴世恭惺惺相惜了,而是立刻把吴世恭记恨上了。倒也不是陈奇瑜的心眼有多么的小,主要是这件事让陈奇瑜太憋屈了。
你想想看,原先陈奇瑜如果按照自己的计划剿灭了农民造反军以后,他就可以向崇祯皇帝禀告说:在皇上的英明领导下,我陈奇瑜使用了高妙的剿匪战术剿灭了农民造反军云云。
可现在的情况又会怎么样呢?不见得陈奇瑜说:在皇上的英明领导下,我陈奇瑜听了一个小小的都司的建议,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