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5页

结果空军对十号工程的一系列试飞和评估后对这款飞机满意的不得了,特别是换装了中国腾飞出产的wd-70系列大功率涡扇发动机后,整体的性能完全超出了空军上下的预期,因此决定加大该机型的采购量,要求生产单位在2010年前完成空军六个战斗机飞行团的换装,并至少有两个战斗机飞行团形成初始作战能力。

成功集团尽管早年引进了部分中国腾飞的脉动生产线技术,提高了飞机生产的效率,可问题是部分脉动生产线技术终究不是全套实用化技术,再加上成功集团下属的几个重要配套厂在黄峰调离成功集团后,整体的产业升级步伐放缓,没有借着中国腾飞升级的步伐,成功完成自我的技术革新,导致整体的效率并没有本质的提升。

如此种种叠加在一起,使得成功集团的十号工程量产型号的年产量只有区区的18架。

平均每个月生产15架。

这个效率放在平时已经算很好的成绩了,要知道东北航空工业负责生产的苏-27国产型年产只有12架,平均每个月只有一架的产量。

这倒不是说东北航空工业保守,不上脉动生产线,而是源自苏联的整套苏-27的生产体系本身的冗余度实在太小,中国腾飞曾经组织过相关的精干力量在东北航空工业生产基地研究了大半年,硬是找不到能够融合苏联原装生产线的办法。

当然了,依照中国腾飞的能力,抛开苏联的原装货,重新上一套资产的脉动式生产线也不是不行,可这想法刚提出,就遭到俄方合作企业的反对。

没办法,俄方合作企业早就将这条转让给东北航空工业的苏-27生产线当做永远下金蛋的鸡呢。

每年的设备维护、零部件的更换、飞机结构件的进口,俄方合作企业在其中不知道吃了多少好处,怎么可能让人推倒了重来?

那不等于是自己砸自己的饭碗?

而东北航空工业这边在苏-27国产化方面做得也不是很给力,以至于这款机型已经引进国内十多年了,不少关键部件儿依旧依赖俄方合作企业。

特别是航空发动机,早就尝试过中国腾飞的wd-70系列大功率涡扇发动机,可时至今日量产型号依旧使用俄方的al-31系列。

究其原因还不是东北航空工业依旧沿用俄方生产的任务计算机,导致飞机自检状态只默认俄国的al-31系列,其他型号根本就接入不进去。

本来东北航空工业想借着舰载机竞标成功,获得海军的海量资金后,再申请一下空军的支持把这个问题给解决了,可结果舰载机项目被中国腾飞给截胡了,面对巨大的资金缺口,东北航空工业也只能是放缓脚步,拖延至今。

这要是放在以前,中国腾飞估计能出手拉对方一把,问题是此时的中国腾飞早已不是当初那个空有一身技术实力没有任何型号的毛头小子了,手上各型飞机加在一起足有二十多个型号,自己这边都忙不过来呢,根本没有余力去管别人的事儿。

可这样一来空军方面就急了,这么多年心心念念的三代机高低搭配好不容易具备了列装条件,总不能光解决个有无问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