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2页

但正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俄罗斯的航空工业再不济也要比一般国家要强上许多,特别是中国、新德里这类发展中国家,就算原地踏步,那也在整体上处在领先的优势地位。

也正因为如此,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才能靠着苏-27,米格-29等苏联时代遗留下来的三代战机生产制造能力,在中国和新德里获得丰厚的回报,为当时奄奄一息的俄罗斯航空工业蓄上一口命。

有了这个成功的事例在前,俄罗斯国内的航空工业界便蠢蠢欲动,准备有样学样,在中国和新德里这样的发展正国家身上捞上一笔。

所以俄罗斯航空工业界对这几个国家的形势变化和发展比自己都上心,尤其是半年多前中国东南沿海的大事件以及近期的喀喇昆仑山口的地震,让俄罗斯航空工业界再次看到大赚一笔的希望。

特别是在中国,俄罗斯航空工业界经过对大半年前的大事件进行细致的分析得出结论,中国的三代战斗机数量不足,大型运输机同样需要扩充,同时中国民航客机在进入90年代后同样面临更新换代。

除此之外,直升机方面中国国内同样有着极大需求。

林林总总加在一起,俄罗斯航空工业界研判,未来五到十年内,中国军、民各类型航空器的缺口最起码在3000到5000架,这可是一个近万亿美元的庞大市场,俄罗斯航空工业不说把这个市场完全一口吞下,就算吃下去三分之一,也足够俄罗斯航空工业顺顺利利的进入21世纪,并且有余力展开下一代战斗机、直升机和运输机的研制。

正是有这样一个预期,当接到中国邀请,观摩空降兵部队在喀喇昆仑山东麓举行实兵实弹演习时,莫斯科方面便派出了在诺罗科夫前往,以便在观摩过程过中实际查看中国军用航空器的短板,从而规划让俄罗斯航空工业界针对中国的市场攻略更具可行性。

结果,一场比演习更贴近实战的救灾行动过后,诺罗科夫传回来的消息却让俄罗斯航空工业界有种一切努力可能全都白费的既视感。

采用两台涡扇发动机的运-17性能优异也就不说了,关键是采用的动力也开始国产化,而且使用的还是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完全摒弃了俄国货。

这也就罢了,在直升机方面,中国同样进步显著,不但拥有4吨级的直-12,而且还研制并装备了8吨级的直-15,配合从美国进口的s-70“黑鹰”直升机,组成十分优异的高原直升机天团,不但顺利完成救灾任务,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还会成为受灾哨所重建的重要运输工具。

除此之外,中国还在积极研制吨位更大的直升机,据可靠消息,一款15吨级的大型直升已经开始前期的地面静力测试,预计21世纪初便会形成初步的装备能力。

种种消息对俄罗斯航空工业界来说无异于是一道又一道的重击。

如果什么东西中国人都能自己做,然后依靠自己国内高速发展的市场把红利吃光,还有他们俄罗斯航空工业什么事儿?

难不成以后除了苏霍伊这样的重型战斗机生产企业外,其他的俄罗斯航空制造商都要去死?

俄罗斯那些崽卖爷田不心疼的大佬们再混蛋也知道这么干不行,那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