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7页

这也是为什么在第四次中东战争结束后,美国空军开始考虑c-130的后继机型时,提出经济性的重要原因。

实在是被中东国家的石油禁运给折腾怕了,想要弄个性能更好且消费比更佳的新式运输机出来。

这才有了波音的yc-14和麦道的yc-15的强强对决。

不过后来美国人通过其他手段将石油跟美元绑定,解决了这个问题,于是美军的更换计划也就没那么迫切了,反正油价怎么横跳,有美国人的印钞机来的霸道吗?

于是所谓的c-130的替代计划就这么不了了之了,反正美军有美元背书,无所谓燃油高低。

同一时期的苏联比美国人还要豪横,因为他们本身就是最大的石油输出国,老子就是产这东西的,世界各地都得苏联老大哥的石油奶着,难道自家人就能缺了?

所以什么油老虎,什么消费比,在苏联老大哥这里统统不算个事儿,没了?好办,开个油井可劲儿造,别的没有就是地盘儿大,资源足!

问题是美国和苏联胳膊粗,家底儿厚可以不在乎,其他国家细胳膊细腿的,怎么可能比得了?

更何况c-130和安-12这两款行销世界的中型运输机都是五六十年代研制生产的老家伙了,尽管几十年下来各种修修补补的小改进就没断过,可基本结构依旧是几十年前的老物件儿、老思想。

如果各国的作战样式、武器装备同样保持不变的话倒也没什么。

可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各国军队并没有原地踏步,而是在加速发展的,可能以往两辆轻型装甲车就能搞定的事儿,现在需要两辆轻型坦克才能勉强完成。

问题是几十年前c-130或安-12运两辆轻型装甲车毫无问题,现在别说两辆轻型坦克了,就是减半也未必能够有能力运走,因为轻型坦克的尺寸超过机舱的尺寸,怎么办?

向美国或苏联要定制品?那绝对是嫌本国国库那点儿棺材本儿没地方花了,准备伸脖子让人狠宰。

没有定制品买别的产品?不好意思,整个地球上物美价廉的中型运输机除了c-130就是安-12,别无分号。

就在所有国家眼看世界中型运输机逐渐万马齐喑,死气沉沉,觉得还得奥格十年二十年才能有个打破现有格局之时,东方某大国的运-17犹如撕开暮气的惊鸿,点亮各国期盼新中运的希望。

再加上双发本身的成本优势,以及可以运送6到8吨级中型救援直升机的实际表现,那些将c-130或安-12用了十几二十年,早就被这两位老爷爷弄得快吐的国家当然要趋之若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