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我国农业科研按项目形式管理,3年至5年一个周期,几乎不允许失败,使得众多科研院所急功近利,创新性偏低,大部分研究是修修补补。
而嘉谷实验室的项目,很多是从基因挖掘开始进行育种创新,而且保持足够的耐心——虽然嘉谷的项目研发进度已经是飞快了。譬如袁老爷子的水稻育种项目,至少需要8年至10年;嘉谷呢,几乎将这个进程缩短了一半。这让他对于“高能生长因子”期待更高。
——他还看到了,嘉谷成果转化率相当高的科研体系!
虽然国内农业科研院所不少,每年产生的“科技成果”数量更是众多,但是成果转化率却很低,目前我国农业的科技转化率只有30左右,70左右的科技成果停留在论文上,真正能够出现在田间地头的很少,一研发出来就“睡大觉”了。
而嘉谷实验室,能否形成规模经济,才是开发、引进、推广技术的关键考量。像陈建章作为首席科学家,需要思考产业的问题是什么,产业的趋势又是什么。能否解决实际问题并带来规模经济,或者与其他资源如劳动力相比,是否具有替代优势。
这让嘉谷实验室迄今为止保持着百分百的惊人成果转化率。
袁老爷子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
齐政如他所言,为袁老爷子开放了嘉谷实验室的大部分资源。
而一轮参观下来,袁老爷子也大概理解嘉谷隐隐的紧迫感了。
纵观所有农业强国,发达的农业科技水平是标配。
譬如美国,除了地理环境、国际贸易之外,美国的纯农业科技投入大得多,很多最新的农业科技可以很快在美国应用,这才是美国农业真正的可怕之处和强大之处!
而这些都离不开美国对农业科研领域的巨大投资。
我国是在大力追赶,但政府投资逊色于美国不说,民营企业在这一块的投资更是弱成渣。
比如全球500强里的几个农业公司基本都是美国的——全球最大的种子公司孟山都,转基因技术的领跑者;农机公司h;还有杜邦、惠氏、拜耳等等高科技农业企业。
回到国内,除了嘉谷,就没有几个拿得出手的农业公司了——国粮的中心不在农业种植上;国内a股里的大农业板块,长期被白酒等食品类企业所占据,这不得不说是一个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