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3页

但这其中明显缺乏沟通机制——如果不是找上门来,袁老爷子压根不知道嘉谷实验室的研究进度。可能嘉谷研究成功了,他才发现,呵,自己团队几年的努力都白费了。这无疑是对资源的巨大浪费。

这就需要国家从顶层进行规划。

但问题是,嘉谷有这样“一呼百应”的影响力了吗?

很显然,并没有!哪怕嘉谷已经是国内农企中的老大了。

所以,嘉谷需要拉拢更多像是袁老爷子这样在农业领域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大佬”,达成共识,才能正式发起相关的提案并推动落实——老实说,即使不是袁老爷子找上门来,齐政也会找机会拜访他的。

袁老爷子了解了嘉谷的想法,一时无语。他不过是来找嘉谷进行育种技术上的合作而已,谁来告诉他,怎么就牵扯进国家农业战略的顶层设计中去了?

而齐政介绍完这个计划后,没有催促,反而若无其事地与陈建章继续带着袁老爷子参观嘉谷实验室的研究项目和成果。

这既是让袁老爷子梳理一下思路,也是某种程度上的示范展示。

于是……

——袁老爷子看到了,嘉谷足额、稳定的科研经费支持体系!

足额、稳定的财政支持是嘉谷农业科研体系的一大亮点。不需要没完没了地写申报书,嘉谷实验室不仅每年为每个科学家岗位投入少则上百万,多则上千万的基本研发经费,还解决所有科研人员从小孩到老人的所有后顾之忧,保证科研人员能够安心科研。

只有经费和生活稳定了,科研人员才可以按产业的需求去研究。

像大麦这种与农民收入密切相关的小作物,以往国家科研较少关注,经常出现科研经费不足情况,面临人才流失、队伍解散的危险。

但嘉谷招揽整合他们进入嘉谷科研体系之后,有了稳定支持,既保住了队伍,也壮大了产业——嘉谷得以掌控国内的优质啤酒大麦生产与供应,在很多人看来,这就是关键。

——他也看到了,嘉谷不急功近利的科研项目管理体系!

与其他产业相比,农业科研周期长、见效慢,“短平快”式的科研管理方式不符合农业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