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那是因为大赵下落不明,陛下将大批锦衣卫拨给了小赵,命他专心搜寻其兄长的下落。此外还有一批人被派去接应那皇家宗亲周福寿。”黄三省掰着指头认认真真的同苏徽算道:“还有就是,这些年南边沿海各个港口设立了税务司与洋事局,专门管和西洋人打交道做生意的事。我听说洋人喜欢咱们的丝绸和瓷器,每年数十亿的白银从海关涌进,这样大的数额陛下当然是不放心的,少不得又得派咱们锦衣卫南下盯着,我不少的部下就这样流散各地,说是三年一轮值,也不知道他们三年后能不能回来。最最重要的——”

黄三省神态严肃,苏徽也蹙紧了眉头,专心了起来。

四下环顾之后,锦衣卫的统领朝着面前的皇帝红人招了招手,小声说:“明日,那皇亲就要进京了?”

“这么快?”包括苏徽在内的大部分人只知道周福寿在沧州遇险,之后由当地官兵护送进京。但因为害怕再有刺客,所以行程一直是保密的。

“沧州与京师的距离不远,他们来的算慢了。”黄三省说:“也不知那皇亲是真是假,总之啊,他是被人给盯上了。这一回进京,多半是能掀起血雨腥风。”

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黄三省说锦衣卫人手不足的原因了,明日周福寿便要入京,锦衣卫需肃清京师,牢牢盯紧京城的每个角落。

“不过锦衣卫虽然最近诸事繁忙,但康大人之请托我们也会竭力相助。不知康大人是希望我们能帮您什么?”黄三省毕竟是久经官场的圆滑人物,话锋一转又摆出了客气的姿态。能不能帮到暂且不说,只务必要让苏徽感受到他的诚心。

“我想要黄大人帮的忙并不需要太多人手,”苏徽说:“刑部有个难审的犯人,想请锦衣卫为我撬开那人的嘴。”

黄三省却是露出了为难的神情。锦衣卫的确是有一套审问犯人的手法,而且并不一味的只用严刑拷打的暴力手段,反而相当具有技巧。若是黄三省肯派出几名在刑讯方面经验老到的锦衣卫襄助苏徽,说不定还真能很快将案子查个水落石出。

可问题在于,锦衣卫与士人之间早有矛盾,锦衣卫去往刑部,只怕会惹来矛盾。

苏徽知道黄三省在迟疑什么,补充道:“大人如果不方便派来人手的话,出个主意指点一二也是可以的。”

黄三省深思了一会之后,缓缓说了一句话,“有法子,不过颇损阴私,不知康大人是否愿意。”

黄三省的主意是,逮捕姜氏极其幼子,以家人之性命来胁迫柳编修。

苏徽自然是没有同意。这种事情何止损阴私,简直是违背了他做人的道德准则。虽然苏徽也明白在这个时代,想要达成目的最好就不要理会什么道德,可他就算披上了夏人的衣袍,但心毕竟还是属于二十三世纪,不可能抛下自己从教接受的教育。

他怀着试一试的态度去了刑部大牢——当他提出要去到这里的时候,不少刑部的官员都吃了一惊,纷纷劝他,牢狱之地脏污不堪,不是他这样的世家子该踏足的。苏徽懒得理会他们,径自取了符契,寻到了大牢深处,见着了被关押在那里的柳编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