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时坊间众人只说这故事里的将军如何、君王如何,渐渐的不知从哪里传出一个说法,说那话本里的将军,方方面面都影射了秦王府的那位。
不说还好,这一说,众人心里一对照,纷纷拍掌恍然,可不就是!
再思及从前无往不利的一字并肩王两年前忽然遇刺中毒,而御座上的皇帝好似早有准备,秦王还昏迷着,皇帝已将他手里的兵权尽数受了回去。
就连当初说是刺杀秦王主谋的太子,如今业已复位东宫,且不说众人皆知太子楚明是个再清正温和不过的人,又一向与秦王走得极尽,太子刺杀秦王那不是没事找事吗?
更别说有人说自己三姑婆的大妹子的小外甥给朝里一个大官做侍笔,说是大官前几日下朝念叨大理寺请旨重审当初秦王遇刺一案,道是怀疑太子乃是被人诬陷,皇帝却将此事压下了。
诸多事情加在一起,众人越发笃定这话本影射的便是当朝皇帝与秦王。
只是书中将军最终抱憾而逝,君王悔之晚矣,这若真有一日成真,岂不是……
许多人不约而同怀了这样的想法,更有那眼里揉不得沙子的耿直书生,写诗作赋,街巷传颂,请皇帝行明君之举,而另一群书生则跳出来反驳前者,道你敢说当今陛下不是明君?他定不会冤枉一个忠臣良将,不信只管等着看!
一来二去,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地将皇帝架上了高台。
皇帝在病中精神头本就不好,听韩公公手底下的内侍绘声绘色说了坊市间的各路传言,一时病得更重了。
待皇帝病中拨冗想起前朝,恍然发觉朝中诸臣竟接连数日连番请旨请求重查秦王遇刺一案,只不过被忧心他病情的太子压下。
然而太子也不好一直压着众臣的奏疏,只得为难地送到了皇帝面前。
皇帝看过奏疏,默了半晌,问太子:“你也希望朕下旨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