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页

侯牧云:“那就麻烦陈哥你帮我也留意一下这方面的人才了。”

陈一新哈哈笑:“没问题,如果你这个想法放出去的话,人才资金都不用愁,绝对有前赴后继找和你合作的人或者公司。说实话,如果不是启阅对我有知遇之恩的话,我都心动了!”

侯牧云笑道:“别!你这尊大佛我可不敢挖!而且,你留在启阅,可是以后我们周刊和启阅合作的一个纽带。起码,电子阅读这一块,我是不敢碰的。”

在陈一新那里一番了解后,有《周刊天空》这个名头在,想要在国内创刊不是难事。开始的时候,可以完全将霓虹的刊物照搬回国内,相当于一刊双语双发,之后再慢慢替换成更适合在华夏市场的作品。

目前需要的就是办公场地、印刷厂以及销售渠道,而销售渠道有网购在也能省掉大量的人力物力。

至于人才,有陈一新帮忙联系,加上侯牧云的名头,也非难事,甚至可以说是能够到挑选人才的地步。

现在剩下的就是时间了,先要等《周刊天空》在霓虹的发行量稳定下来,然后在万无一失的前提下创刊。

另外,自然还需要资金。

侯牧云知道如今爆出自己要创刊找投资的话,肯定有很多人愿意投,但他还是决定自己来投,最多让出一部分的股份拉一些能够保驾护航的人。

卡里暂时没多少,但很快能有了。

次日就是2号,发稿费的日子,这次的稿费中有实体出版版税的结算!

第200章 创刊合伙人

一般来说出版物的版税结算除了第一次按照协议期限内结算之外,都是以季度甚至半年一年为结算时段的。

在这之前,侯牧云和长江出版社结算过一次,后来连续两个月都没有结算,主要原因倒不是长江出版社那边不想和侯牧云进行结算,而是他上新书的速度太快了,快到让出版商有些应接不暇。

这一次,长江出版社再一次与侯牧云进行了结算,不过,也实在是书籍连出的原因,其中还是有一部分虽然上月已经在售卖了,但还是要滞留到下一个结算期。在此之前,长江出版社的负责人专门打了电话给侯牧云做了解释。

对于侯牧云这棵摇钱树,长江出版社自然是要处理好关系,现在盯着侯牧云的出版社可不在少数。由此,长江出版社对于侯牧云这边上的新书,无论是多赶也都会在最快的时间内加班加点赶出来,质量方面可是不敢有半点马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