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优主演的《卡拉是条狗》五月一日上映,正在宣传期,需要配合剧组宣传。
这是一部小成本电影,制作和宣传费用在七百万左右,由于影片的写实风格,市场预期不高,各地院线的排片不是太理想。
如果不是葛优的片子,恐怕情况会更糟。
这牵扯到一个话题,就是文艺片该怎么突围。
《卡拉是条狗》是好梦公司的一次尝试,利用葛优的名气,加大宣传力度,让低成本文艺片也能取得高票房。
电影上映五天,京城的票房最高,将近一百万,沪城四十万,花城五十万。
全国总票房超过两百万。
看起来势头不错,不过前期进入影院的观众主要是冲着葛优的名气。
当他们在电影中找不到熟悉的葛优,只看到一个生活卑微的中年男人,繁琐的日常生活,难免失望。
观众反映这部电影拍的真实,葛优在戏中把小人物的辛酸苦辣表现得活灵活现,只是看着心里难受。
这种情绪显然会影响到影片后续的票房成绩。
媒体和影评人对电影给予了肯定,普遍认为葛优褪去了明星光环,演活了一个在社会底层挣扎生活的小人物。
也有影评人觉得这部戏对社会批判的力度不够,表达方式过于温和。
好梦公司的市场部门预测《卡拉是条狗》的票房能破千万,但存在后劲不足的问题,想打开文艺片的市场并不容易。
影评人觉得表达方式温和,其实是向市场做出的妥协。
如果真要拍的特别写实,特别残酷,不说能不能通过审查,观众也不爱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