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一个角色,他就会琢磨这个人物的心理状态,遇到事该是个什么反应,说什么话,说话的语气是什么样,有什么样的口头禅和小动作。
在演员这个行当,这就是做功课,只有功课做得好,表演起来才会游刃有余,松弛有度。
这一次,他觉得心里没底。
《活着》这个故事太沉重了,福贵和他以前扮演的角色反差太大。
葛优以往扮演的角色要么是偷鸡摸狗、不正混的痞子,要么是不靠谱的文艺青年,这是他第一次扮演性格这么复杂的人物,对他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刚开始看《活着》,他觉得有把握,那是因为他看的还不深,没钻进去。
随着和张艺谋的交流,也看过还在创作中的电影剧本,这时候他才发现自己想的浅了,没有把握住这个人物的精髓来。
福贵原本是一个乐观的人,但生活的苦难让他一次次遭受打击,他乐观不起来。
到了最后,老年的福贵孤身一人,和一头牛一起生活,他在品尝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后,仍然直面生活,他觉得没有比活着本身更重要的事了。
说起来似乎很简单,这里面有好几个层次。
福贵出身地主家庭,从小大富大贵,这是最浅层的乐观,赌博输光家产,被抓壮丁,回来后母亲死了,这是第一层悲观。
妻子并未离他而去,还有了两个孩子,这让福贵继续乐观起来,以为好日子就要开始了,然而,接下来孩子和妻子接连死了,这是第二层悲观。
孩子虽然死了,但有了外孙,福贵又看到了希望,没想到后来外孙也死了。
这是更深层的悲观,在这之后,孑然一身的福贵无悲无喜,只想着活下去就好。
从乐观到悲观的反复,每深入一层,这种乐观和悲观就加剧一分。
想要把这一层层的生活状态层次分明的表演出来,非常的不容易,要让观众看到每一层的乐观和悲观都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