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章狂之这种咄咄逼人、喜好说大话的家伙,不是很得人心,只能说他的确让自己的名气增加了不少。
谢学海本以为,安忆与章狂之之间的对决,会成为这次大赛最大的亮点,直到他看到纪录片中安忆的国画作品,他就惊呆了……
然后他便忍不住发了条围脖,说是如果安忆随手画出来的国画,都是这种水准的话,那章狂之根本没有任何胜算,因为后者想要画出这种层次的艺术画作,就算尽全力,也许都没法画出来!
他发出去就感到有些小后悔,觉得自己是不是太冲动了,贸然得罪一位著名画家,可不是什么明智的事情。
然而让谢学海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围脖,根本就没有翻起什么浪花,只是因为,几乎所有对国画有研究的人,都做出了这样的判断!
原本还有一些人对章狂之充满了臆想,但现在,除了某些不懂国画的人之外,大部分内行人士,都忽然产生了一种索然无味的感觉,某个结果,已经完全失去悬念了啊……
谢学海在发现这一点之后,不由自嘲,他之前居然还敢小瞧安忆在国画上的实力,他看到围脖之中,有不少人询问他是如何下这样的结论的,便也忍不住为这些外行简单地科普了一下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去辨别一幅国画的好坏乃至真伪。
这第一个方面,自然就是对墨的浓淡干湿用法,简称“用墨”。在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曾提过:“运墨而五色具。”但关于这五色,并没有固定说法,或焦浓重淡清,或是浓淡干湿黑,在此基础上,加之留白,合成“六彩”。
但无论如何,这段话都很浅显的描述了一个道理,即一幅合格的画作,对于用墨本身,是能看出明显层次的。
谢学海甚至还举了两个例子,直接拿出安忆的一幅国画,与另外一幅不知名画家的国画,进行了对比,他这样说道:“那么从我画的圈处可以看出,左边这幅画可以说很鲜明的就能数出五六种以上的墨色,其中最大的那个圈,能很明显的感觉到渐变,而其他部分,也分别能感觉到用墨时的干湿浓淡,再加之其间的留白,这便是符合上述的六彩。仅仅凭借这一个地方,就可以看出安忆大师深厚的国画实力。反观是右边,为什么我只画了一个圈呢?因为在这一个圈里,我们就能看见三种颜色,而在这个圈外也不过如此。它对于墨色的层次、渐染、浓淡没有任何能说得出口的用法。所以,两下相比,右边这幅画作的价值绝对远逊于左边这幅。因为单单仅仅是这用墨,可以说没有十数年乃至数十年的经验,就绝对无法掌握好的,安忆大师在国画上,绝对是下了苦功的。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完全可以凭借这一点去猜测一幅画的好坏,乃至真伪。”
第750章 出意外了
谢学海倒是没有想到,他这么一解说,反而让他的观点显得极具说服力了,同样也让大家真正意识到了,安忆这位绘画天才,在那个纪录片中,那些似乎被她当作是“废稿”的作品,其反应出来的实力,是有多么强大……
以至于许多人都忍不住猜想,明明那些佳作,再配一首好诗妙词的话,不说可以完全拿下这个“王摩诘国画大师赛”的金奖,但拿下银奖是没有任何悬念的,实际上那些国画佳作,每一幅拿出来去参加比赛,都可以轻松碾压某些知名画家。
谢学海发现自己突然获得了好多关注之后,他发现自己竟然开始喜欢上了那种给人科普国画的感觉,并且他还总是用安忆的国画做正面的例子,各种分析,将其吹得天下无双,结果倒是让他这个国画收藏家的名气,直线上升,他为此感到非常愉悦。
趁着如今国画的话题正变得非常热乎,他继续开始科普,并吹嘘安忆的作品——
“之前讲了‘用墨’,这一次我就来说说‘运笔’。这一点来说,既可以说的很简单,又可以说的很复杂。从简单来说,它是指一个画者在画中如何行笔,并使其从大局乃至细节都很合理的赏心悦目。而复杂些讲,它包含了对技法、笔意乃至画者腕力的考究甚至更多,当然,说的太复杂了也就失去意义,毕竟我只是向大家做个简单的科普,而国画博大精深,喜欢这种类型画的人,可以自己去深入钻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