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4页

唐易也没意见,本来他打算吃完了饭就回山州,现在稍稍休息一下也好。

喝了一会儿茶,邹豪的酒醒了点儿,戴利笑道,“我给你们讲个做局的人吃瘪的事儿吧,老听买家吃亏,别扭!”

邹豪一听,“好啊。”

前几年,戴利特别爱去山州的文化市场,那时候唐易还是个学生呢。

文化市场靠北墙的一条小街,是生意最好的一条小街,这条小街和从南边进来的那条路的拐子路口角上,是个好位置,这个位置,是一老头儿一年轻人,叔侄俩一起摆的摊子。

这叔侄俩,老头儿有点儿眼力,年轻人脑瓜儿灵活,挺会忽悠,经常蒙外行赚钱。

而且,他们一旦来了件新东西,喜欢找托儿。来个托儿,拿起东西点评一番,然后装模作样地讲价儿,最后摊主死不落价儿,托儿放下东西走人。

就这个过程,主要是让其他逛摊的知道有这么件东西,同时价儿是什么情况,多少钱买了不亏。

这在行里,有个专门的说法,叫做“顶货”。不过,一般人“顶货”,通常得是件像模像样的东西,然后找来的出价的人,起码得是个行里的熟脸儿。“顶货”为的是卖出高价。

这叔侄俩呢,“顶货”顶的通常都是假货,而且找的托儿也都是些杂七杂八的货色。

不过,有一次戴利逛摊儿,遇上了一件真东西。

虽说是真东西,不过不算是什么名贵的东西。是一件紫砂壶。

这是一件民国初年的紫砂壶,当时那侄子正在和托儿掰扯。不过,掰扯的价儿并不高,两千。那侄子认准了这个价儿,不松口。那个托儿呢,表面上没讲下来的样子,最后撂下一句,“如果有盖儿,两万我也买”,就走了。

当然了,戴利当时不知道是个托儿,事后才琢磨明白的。

戴利上手一看,这壶的确是没盖儿,不过壶身挺完整。虽然戴利的眼力不是什么一流水准,但是这壶是件开门的东西,而且又不是名家之作,看着是没问题。

算是中规中矩的一件东西,买来喝茶还真是挺不错的。虽说没盖儿,但是后配个盖儿也行,反正装茶水的主要是壶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