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3页

在法律上,并没有规定拍卖行必须保真,这就让有些拍卖行钻了空子。而且,因为拍卖的是“艺术品”,就算是高仿,它也还是艺术品不是?“艺术”是“无价”的,所以不管拍出多少钱,也不涉及物价违法问题。

拍到东西,事后发现是假货,那已经晚了,白纸黑字的协议都在,拍卖过程正当合法,这个还不比从店铺从地摊买了东西,根本没法找后账。

参加过拍卖会的人,经常会听到主持人说或者在现场的提示牌上看到这么一句话:拍品真伪,最终靠个人鉴定。

这个,已经相当于一个惯例了。故意“拍假”,好像还有一顶保护伞一样。

当然了,拍卖会不能不考虑声誉,“拍假”不能“露假”。不少拍品,会附带某个专家甚至多个专家联合签名的鉴定证书。但是,现在的“专家”,有点儿乱,甚至适应拍卖的需求,出现了一批“办证专家”。

而且,就算真正有眼力的专家,职业操守未必牢靠。唐易就知道这么一档子事儿:有个算是比较有名气的专家,在一家店铺看中了一样东西,结果当面贬损得一无是处。专家的话,还是很有作用的,质疑声顿时就起来了。这位专家,却又暗中让人把这样东西低价收走,用这种办法“捡漏”!

这是拍卖行“拍假”的问题,还有“假拍”的问题。

秦老看中了这件宣德官仿汝窑天青釉水仙盆,货主坚持上拍,秦老却坚持不让自己人出手,就是怕人说泛古堂“假拍”。

这“假拍”比“拍假”更常见。有些上千万甚至上亿的东西,其实都是自己人和托儿“造”出来的。

外行人也能看出来,这样做最起码有两个好处,一是广告效应,二是拉高拍卖纪录。

特别是现在有些知名度不高的艺术家,特喜欢这个办法。比如本来一个年轻画家,画作是两千一平尺。他选了一幅作品上拍,雇人哄抬价格,最后拍出的成交价成了两万一平尺,其实东西转了一圈还在自己手里,但是名头出去了,作品的“市场行情”涨了!以后赚钱更容易。

而一些本来就不错的古玩真品,拍卖行也会安排好托儿举牌。不过这个得有点儿技巧,因为真正目的是让真买家拍到,尽量不能最后砸自己手里。

拍卖行正常能收到什么钱呢?一般是成交价一成左右的佣金,百分之一的保险费,再就是每件几百上千不等的图录宣传费。还有就是百分之三的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但这个落不到拍卖行手里。

所以,最大头,就是成交价一成左右的佣金,成交价越高,拍卖行赚得越多。“假拍”顶出高价,拍卖行赚了,货主也赚了,冤大头是买家。

还有一种情况,一般人可能不知道,那就是货主、买家、拍卖行,三方一起玩儿“假拍”!

怎么玩儿?这种情况下,买家和货主一般都是行家,彼此都清楚拍品的行价,而买家和货主也已经达成了买卖协议,但是却仍要拉上拍卖行,出佣金在拍卖会上走一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