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7章

却比邵提举,还好看。

春意沉醉的夜风中,英娘的脸,又红得发烫起来。

第365章 徐侍郎

在帝国的京城,这个游民乞丐都能谈几句朝政时局的地方,从前,有个顺口溜,传唱汴河两岸。

“吏部封考,笔头不倒。户部管粮,日夜穷忙。兵部驾库,典了祓绔。刑部比门,手下冤魂。礼部主膳,不识判砚。工部治水,白日见鬼。”

尚书省六部,在熙宁元丰变法后,捞回了大部分实权,礼部的地位,也往前提了提。

如今,六部衙门若排名,大致是吏、户、礼、兵、刑、工。

礼部尚书的位子上,出现过晏殊、苏轼这样的顶级文士,但大部分时候,只是给准备升作宰执的臣子,暂时坐一坐。

于是,“尚书”下头的“侍郎”便成为这块衙门实际意义上的“一把手”

现任的礼部侍郎徐德洽,今年三十六岁,在六部侍郎中,是最年轻的一个。

元丰二年,刚到弱冠之龄的徐德洽,高中进士,被当时开封府的通判“榜下捉婿”招为东床。

有赖于老丈人在京城官场的人脉,徐德洽外放南方做了五六年参军之类的基层小官后,就一路往北,元丰末年,已成为应天府的通判。

到了绍圣初年赵煦亲政之际,徐德洽更是因为老丈人与蔡京交好,又因做地方官时执行新法迅速高效,火速转为京朝官,走完吏部的流程,进入礼部,直至去岁升至侍郎。

徐侍郎的仕途履历,素来是京中官场的热议话题。

臣工们谈起他,往往与前朝那位也是三十六岁就出任工部侍郎的寇准相提并论,但比着比着,就变了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