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钢厂试产(2)

脑域科技树 中帝人 1434 字 2022-10-28

又用了两天时间,第一条生产线所有准备工作都完成。

6月11日,这是一个平常的日子,但却是蓝星集团制造业历史,值得书写的纪念日,这一天后,标志着蓝星集团开始逐渐摆脱西方限制性材料的依赖,将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意味着许多高端制造的原材料瓶颈被打破。

马由坐在玻璃房的控制室里,最后检查了各岗位人员的准备情况,设备也完成了最后自检。他通过对讲系统,象征性地下达了开炉的命令。同时也亲自在控制台上按下了启动按钮。

只听一声轰鸣,控制室10块显示屏里,各种设备运行参数实时显示出来。4条传送带开始缓缓移动,将前期进过预处理、一定规格大小的生铁块和各种辅料,往不同的投料通道传送进去。

车间外的备料场有33名工人,不断忙碌着,操作各种设备,给传送带上补充原料。车间内有22人在各自岗位上忙碌着,通过仪器、耐高温检测孔监控着冶炼的状况。车间另一头,也有15人正严阵以待,准备将生产出来的钢材运输到仓库里。这个车间常备岗位仅70人一个班。按三班倒设置岗位也只有210人,加上各种设备维保人员等流动岗位,最多240名工人。比较其他劳动密集型钢企,节约了大量的劳动力成本。

这还是马由一再放松的缘故,否则前后端稍加改造,就可真正实现全智能生产。工人最多20人即可。

周天宇率领工厂行政和技术主要负责人、其他车间的主管等30多人,静静地站在一个角落,见证这历史的一刻。

通过各种监控设备,尤其是可视化的监控器屏幕,众人看见生铁开始成为铁水、不断有信号显示各种辅料的投料时间和数量、也不断有炉渣排除到电弧炉外的专用回收车斗里、特殊方式的熔池搅拌……。开机后32分钟,车间里响起了一阵阵掌声,第一炉钢水出炉了,鲜艳夺目的钢水运送到下一道精炼工序,再不久后,随着轰鸣的机械声,宣告了钢水开始铸型。

这天,没有领导剪彩、没有贵宾参观、更没有新闻媒体。连工厂里大多数职工都没允许入内,马由指挥着进行了7种特种钢材的试生产,均取得了成功。其中包括有12毫米、18毫米、24毫米、38毫米和50毫米多种型号的甲板钢。这些都是航母不同部位的基础钢板型号。

此外,还有5种机床厂所需的特种钢材、1种超高层建筑结构钢、也试产成功。钢材都进行了抽样,进入后续的检测程序。

虽然检测结果还没有出来,但马由还是很有信心,其实他自己和星儿都可以感应及扫描样品的各种属性,他心中完全有数。晚上,他回到了宾馆,扫描了房间一切正常后,让星儿拨通了一个只有6位数的特殊号码。

“罗专员你好。请问现在说话方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