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6页

这问题由大山来说也可以,但,似乎容易在不经意间得罪一些人。

董洁现在的年纪,虽说不若前几年幼小,不过十八岁的她,还是可以“以小卖小”的。

“现在国外品牌进入中国,卖价高,有些人就泛了一味崇洋的陋习。明明中国原创,却忽而‘东洋之花’忽而西洋‘贝拉维拉’。服装展会和商店,到处‘奴’声一遍。似乎断了传统文脉洋味儿的‘译音’品牌,就算取到了品牌国际化的‘真经’。”

这部分是大山的意见,她说的理直气壮,“商家这种视消费者为‘阿斗’、以模糊本土文化为代价的品牌国际化做法,正是时下业界急功近利、心浮气躁心态的表现,也暴露出品牌运作者的短视和低能,应该引起重视,对类似倾向重新进行导向性校正……”

第三百五十九章 嫉妒

配合着对国内第一次举办的设计师大赛的报道,报纸上大篇幅转载了记者对大山和董洁的采访。

兄妹俩对服装业和设计界的种种精僻见解,引起了各界人士的热烈讨论。

一时间,报刊杂志等传媒很是热闹了一阵子。

林小芳从报纸上看到了这个消息。

老实说,她对董洁的感觉很复杂。

林小芳从前并不知道,董洁的背景这般、怎么说呢,这么与众不同,这么的不平凡。

早年间两个人大约维持着月余通一封信的频率,那个时候董洁给她的印象,就是一个聪明的、生活在大城市里、家庭环境不错但是身体不是特别好的一个女孩子,颇得家里长辈喜欢、又有一个非常疼她的哥哥——对这一点,感觉格外深刻些。

没有哥哥的女孩子,很多人小的时候是会有这种渴望的,尤其是知道别人的哥哥竟然那样的疼爱妹妹,哪里能不羡慕呢。

董洁的信,给林小芳枯燥也平静的生活,开启了一扇通向外面世界的窗口。

她由此接触了很多在她看来很是新奇的东西,这给她提供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

能来到北京,是林小芳生命中的意外,她为此常常对这份幸运深怀感恩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