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页

那得到啥年月?

由于贫困,在他们这里生存是第一位的需要,看病已经退居次要地位,成了一种奢求。常兴是家里人有病了,只能扛着,实在扛不过去,就自己买点药;小病拖大了,他们就只能等待死亡……

不管做娘的怎么劝,钱家宝说什么都不低头,左右就是一句话:他要给他爹瞧病!

就冲他这句话,谁都知道老钱家有个孝顺儿子,可谁都不肯把闺女嫁过来——那日子还有个盼头?还不得受一辈子穷?

当地早些年流行一种“换亲”。

就是我家的儿子娶了你家的闺女,你家的儿子娶我家的闺女。这样谁也甭嫌谁穷,都合理解决了个人的婚姻问题。

然而换亲,一娶一嫁,并不是表面上那么公平的。

要么是儿子有某种残疾,做父母的为了传后,用闺女换个媳妇;要么是家里穷的实在揭不开锅的,没闺女肯嫁,最后只好换亲。

这几年这种旧俗慢慢少了,可少归少,仍有人家这么做。

钱家宝有个姐姐,比他大两岁。勤劳、踏实、本分,人长的挺不错。

看到钱母为儿子的婚事发愁,就有人给出主意:换亲!

媒人撮合的一方,对方那个男的是个半傻子,只晓得瞧着女人呵呵傻笑流口水;妹妹瞅着倒挺老实的,像是个过日子的人。

见面的那天,姐姐不愿意,她哭了一宿,钱母也劝了一宿。

“妮呀,妈知道你不愿意,妈也不愿意呀,可你瞧瞧咱这个家,再想想你弟弟……自打你爸病在床上,妈撑不起这个家,怎么办,能怎么办呢?家宝是咱们这个家唯一的指望。他打小要强,可到底强不过命去,这几年他的日子是怎么熬的,妮呀,你这个做姐姐的看在眼里,就不心疼吗?错过了这茬,你弟他什么时候能娶上媳妇……”

钱家宝一宿没睡,一颗心犹如放在油锅里反复的煎来煎去。

第二天,姐姐红肿着眼睛,说她乐意,她嫁。钱家宝二话没说,把媒人喊过来,清清楚楚的表示道:他不乐意!

他不想靠牺牲姐姐一辈子的幸福结这个婚,也不想让自己的下一代,重复自己的命运,他养不起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