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页

罗伟说到去世的亲人,脸上掠过一抹黯然,“爷爷身体还好,二叔开了一家农场,乡下空气好,爷爷他们都住在农场里。哎呀,他老人家要是知道你们来了,还不知道得多高兴呢。走,我领你们去农场!”

第二百二十七章 农场

美国的农业经营模式以家庭农场为主,家庭农场的规模一般有耕地二十到五百公顷。近几年来,有些农场被兼并,出现了个别的大型农场。

罗伟告诉大山,解放前,罗家举家来美,最开始因为语言和生活习惯不同,很费了一番周折,才最后在这里站住脚。罗家的生计问题由罗士森一力挑起,他从经营餐饮酒店做起,逐渐扩展到贸易。

罗士森有两个儿子,他后来把生意交给大儿子,也就是罗伟的父亲。罗伟的叔叔罗中原上大学时,每到暑假,和同学结伴到农场做季节工,因而对经营农场产生了强烈的兴趣。现在,他在郊区经营一家农场,经过多年的发展扩张,现有土地四百多顷。

除了种植玉米和大豆,有一个养有几千头猪的猪场,拥有四套拖拉机组和一台联合收割机。还养牛和美洲驼等家畜,农场有一片果林,种了各色水果,果林边上是未经砍伐的原生树林,林中有野鸡野兔等野生动物,时常有客人到这里来打猎。

除此之外,农场里还有一个不大不小的湖泊,里面放养了一些鱼虾蟹,每天都会向城里的酒店提供一部分新鲜的水产品。疏菜也种了几十亩,和果树一样,用的都是家畜粪便发酵后的有机肥。长势喜人,很受餐馆欢迎。

董洁对农场经营很有兴趣。她从前去过北京郊区的农场,是一对德国夫妻经营的,大片起伏的绿地、果林,草地上放养着成群的牛羊,木质结构的住房……其实做个农场主,对她充满了很大的诱惑力。

在她的追问下,罗伟说的更详细了。

车开了三个小时,早已经出了市区。路两边绿色渐渐多了起来,视野越发空阔,几个人一路说说笑笑,倒不觉得时间难熬。

接连拐了几个弯,沿着一条小路走。罗伟笑道:“我们到了。”

车子没有停,只是开的慢了些。四周是一望无际的田野,看不到邻家,这片广袤的土地,都属于罗家农场所有。

几座小山样的堆肥占据了农场的一大片地,铲车不停地在堆肥场上忙着倒堆、装车。

罗伟介绍说:“环卫部门把落叶等以有机物为主的垃圾运到农场,经过一年多的堆积,垃圾就会变成由腐殖质和水等组成的有机肥。除了农场自用,装袋后也进行销售,卖的还不错。这种产品原料来源丰富,不但不用花钱买,还能收取垃圾处理费。”

四五月,正是农作物欣欣向荣的生长旺季,大片大片的绿色,洋溢着勃勃生机。

车窗的玻璃早已经整个摇了下来,田野新鲜且充满泥土芬芳的气息迎面拂来,几个人的心情和窗外的阳光一样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