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页

“我也听说了。来青岛这些日子,我一次都没去过,我想,那么美的景色,适合两个人看……”

大山看看时间不早了,正要回头招呼陈群,就见那两个人边说边走,已经去的远了。哎,别打扰他们两个了。

他回宾馆接董洁,却发现她不在房间。急忙跟前台服务人员打听,费了一番工夫,在酒店前面草坪上的一处角落里找到她,正跟一位两鬓斑白的老人家说的热闹。

“哥,我正跟大叔说话呢。他说,这几天都是好天气,很适合赶海,大叔很热心,指点我许多赶海的小窍门。他说从前住在乡下,退潮的时候,最喜欢去赶海了。滩涂上有蚬子、海红、海蛎子和扇贝,有时还能钓到黑鱼和黄鱼……满载归来,用蚬子和海绿菜做蚬子汤,辣椒炒小鱼小虾小蟹,别提多好吃啦。”

董洁挽着他的手臂,脸上笑意盈盈,“明天,我们赶海去。”

……

夏天是赶海的好季节。炎炎夏日,泡在水里,最是舒服不过。

十月,水温就低了一些。不过,太阳当空照,又没有风的晌午前后,泡在海水里仍然是一件比较惬意的事。

董洁儿时,最喜欢赶海。记忆里,每到退潮时,那海水清且浅,赶海的人特别的多。哪天赶上退大潮,海边裸露了大块大块的礁石,那天的收获一定特别丰富。赶海,是一种生活的获取,也是一种生活的乐趣。后来离家住校,学习占据了大多数精力,再后来工作,这种乐趣竟多年不得,只在偶尔想起的时候,忍不住跟朋友再三念叨,但也只是念叨罢了,可望而不可及——拜经济发展所赐,昔日的滩涂已经面目全非,海也慢慢变穷了。

眼下正是重温旧梦的最好机会。大山通过厂里雇佣的当地员工,打听到一处绝佳的赶海地点。他们自己开车去,路远一点无所谓,总之要尽兴才好。

商量地点时,董洁有意把方向引向家乡。最后定下的虽然不是旧时故地,但距离很近了。

他们运气不错,今天的潮落得大,午后一点半左右,滩涂上挤满了赶海的人群。

大家提前换上了耐磨的衣服,也准备了竹篮和赶海用具。到了海边,约好集合点,兴致勃勃分散开活动。

大山自然是与董洁一起。他们学着身边的人,蹲在刚没过脚背深的海水里,掀起石块,或者在礁石下,用一个小锄头一样的简易工具,贴着石块挖挖挖,然后用手一掏,顺势在水中摆一摆,摊开后,手心里就躺了好多个大大小小的青蛤,偶尔也有几个小石子混迹其中。这种青中带黑的蚬子,当地人叫它青蛤,味道特别鲜美。

离礁石群二百米左右,是一大片沙地。那边也有蚬子,白色或淡黄色很薄的壳,人们叫它做沙蛤。味道差了许多,而且肉里有许多沙子,需要泡很长时间的水吐沙,当地人基本上不去吃它。不过,沙地上另有玄机。

退潮后,仔细看,会发现一道浅浅的水迹,然后是小小的隆起,手轻轻一挖,一股水线射出来,藏在沙里的东西已经到了手中。董洁不记得它的名字了,圆圆的,像人的肚脐眼,大小不等,大的如婴儿的拳头。覆着浅水的沙地,也可以比照这个方法来找,不借助工具的话,那是相当考验眼力的活,但是很好玩。煮熟后,肉挑出来,切一切,做汤炒菜拌凉菜都行,当地的小女孩,喜欢挑那种拇指指节大小的壳,攒起来弹着玩。